朱維錚文章檔案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重讀近代史
關注
慈禧破滿清慣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君位更迭,新主集團必用陰謀暴力清除舊主輔弼,既成本朝慣例,當然也算滿清體制的一種不成文法。肅順們似乎至死未悟,更何況的是慈禧善於利用慣例破慣例。
2009年6月1日
重讀近代史
關注
勝保何以非死不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辛酉政變中,恭親王與慈安、慈禧叔嫂結盟,假如沒有勝保憑藉兵權威迫肅順等就範,那結局便很難說。但是,這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爲什麼會在政變後走上死路?
2009年5月25日
重讀近代史
關注
勝保與慈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勝保爲彰顯個人「剿匪」業績,儘可能避免武力衝突,對淪爲匪徒的平民,以軟性的招撫措施,緩和他們與朝廷的對抗情緒。
2009年5月18日
重讀近代史
關注
慈禧垂簾的合法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對於滿清鹹同之際出現的新奇局面,我們的清史或近代史論著,大都非避而不談,即含糊帶過,尤其不從古典的或滿清的「儒術」傳統角度,直面它的歷史合法性問題。這裏不妨重述一點當年歷史實相。
2009年5月11日
朱維錚
關注
辛酉政變和肅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歷史沒有假如,無法假設肅順等事先警覺,利用顧命大臣的威權,倒過來先發制人,辛酉政變是否可能流產,而咸豐之後的晚清史是否會呈現別一模樣?
2009年5月4日
女主慈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慈禧「母以子貴」,相繼在兒皇帝、姪皇帝,實體制下修補老例。
2009年4月28日
朱維錚
關注
從包世臣到馮桂芬(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呼籲滿清帝國的改革,在知識分子中沒有中斷。馮桂芬顯然從政局變動中看出了擴展南國士紳權益的機會,立即將改革現狀的政論四十篇結集,寄給曾國藩,說是求序,實爲獻策。
2009年4月20日
朱維錚
關注
從包世臣到馮桂芬(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這不是近人熟悉的西方烏托邦體制麼?但它確實出於二百零八年前一位年青中國人包世臣之手。從晚清改革思潮史的軌跡來看,包世臣、龔自珍、馮桂芬可說是嘉、道、鹹三朝的三個表徵。
2009年4月13日
重讀近代史
關注
王茂蔭質疑晚清外交觀
FT中文網專拉作家朱維錚:要看天意,必看民意——晚清外交觀的檢討,在當時的官員士人中已有展開。
2009年3月30日
朱維錚
關注
文祥和總理衙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滿清三易其帝,慈禧與慈安二度「垂簾聽政」,而恭親王因與慈禧的叔嫂鬥法而三度被黜,文祥作爲總理衙門的實際主持人,對於鹹同到同光之際外交的重要性,應不言而喻。
2009年3月16日
晚清總理衙門的名與實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由道光到咸豐,這對父子對付「西夷」,無招不輸,證明他們對世界的歷史與現狀,較諸滿清列祖列宗,其閉塞無知的程度,可謂無與倫比。
2009年3月10日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難產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一干滿族高官共擬章程,指出外交應統籌全域性,設置事權歸一而章法分明的總理衙門,不可不說他們已覺察到外交體制需要走出中世紀傳統,適應國際交往的現狀。
2009年3月2日
勝保的浮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 勝保被捕後仍自比雍正時的年羹堯,辯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全是因爲他擁戴之功。這不是揭露慈禧勾結軍頭髮動政變才得母儀天下的醜史嗎?於是非死不可。
2009年2月23日
圓明園之焚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我們當然可以譴責英國勳爵額爾金的僞善。可是,他的政治對手,那位僅因夷使不肯下跪向自己叩首,而寧可丟失首都,在大清帝國首開君主逃亡以致死於流亡記錄的咸豐帝,在假仁假義方面,有何區別?
2009年2月18日
由咸豐到慈禧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咸豐之死,使滿洲皇室愛新覺羅氏失去了大家長,滿蒙漢八旗失去了部落聯盟共主,外人所稱中華帝國亦失去了最後一名獨裁皇帝。
2009年2月3日
再論「華拿二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滿清朝廷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專制獨裁的腐敗體制導致的憎惡情緒,終於在清末引發地震。而革命黨人公開讚美「華拿二聖」,把華盛頓和拿破崙當作鼓動民衆效法的真英雄,很快贏得認同,豈是偶然?
2009年1月19日
「華拿二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有兩名西洋人,居然擠進了「聖人」行列。一位是與乾隆帝同年去世(1799)的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另一位呢?竟是當清道光元年(1821)在流放中死去的法國皇帝拿破崙第一。
2009年1月12日
武聖怎會壓倒文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倘說滿清「以漢制漢」,很重視尊孔,是不錯的。倘說滿洲君主權貴,都由衷地尊孔,那就錯了。他們最崇拜的漢人,是關羽。「武聖」壓倒「文聖」,歷史淵源從滿人入關前就埋下了。
2009年1月6日
在清史上的「今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乾隆以後,滿清還有五世六帝,均稱「今聖」。除了堅持腐敗專制而將帝國引向沒落的嘉道父子有無「聖心」尚有爭議之外,其他四帝稱「今聖」,早爲盡人皆知的騙局。
2008年12月29日
滿清的「儒術」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自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滿清政府已明知欽定經典,將一些假冒儒書,當作欽定教科書的標準文字,強迫全國士人誦讀,誰違背就不給起碼功名。如此以假亂真,不正表明滿清的主流政治文化,早就進入「不說假話就辦不成大事」的死衚衕麼?
2008年12月22日
海內天國史的掠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100多年來一直被各種功利性的派別提供不同的詮釋。然而無論是謾罵還是褒揚,都需堅持無徵不信的史學原則。
2008年12月1日
羅孝全與洪秀全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美國傳教士羅孝全對太平天國的描述或有誇張,但天國內部的腐敗以及粗暴地對待曾給予他們宗教啓蒙的外國教士,卻並非毫無根據的造謠。
2008年11月25日
失敗的「天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用「成王敗寇」論,或者史達林「勝利者是不能被審判的」的宏論,去解釋太平天國的敗亡史,都有麻煩。但之後,章太炎和他讚美的孫中山,似乎實現了「排滿革命」的夙願——但他們憎惡的晚清腐敗狀況,消除了嗎?
2008年11月18日
「神道設教」的雙重效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對於滿清一代「神道設教」的雙重歷史效應,即愚民又自愚,怎麼從歷史本身予以解釋?仍屬疑問。
2008年11月11日
紀曉嵐與「神道設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紀曉嵐給後世的印象是乾嘉間有學問的弄臣,除魯迅肯定他在文學史的價值而外,沒人注意他對滿清雍乾時代「神道設教」的譏諷,更沒人注意他以泛神論否定「神道設教」言論蘊含的歷史實相。
2008年11月4日
清代的「神道設教」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一個文化落伍於中土,信奉薩滿的民族,面對各種複雜的文化、宗教,卻似遊刃有餘,成功統一中國長達200多年。箇中奧妙,遠非清末狹隘的「排滿革命」論者所能理解……
2008年10月28日
再議「滿漢雙軌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滿漢雙軌制尚未死亡。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一種巨大的惰性力量。它既已歷史近三百年,既已成爲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體制的有效形態,便不可能隨著滿清的垮臺而很快終結。它會變形嗎?它會借屍還魂嗎?它會超越清史而進入新的輪迴嗎?
2008年10月20日
「滿漢雙軌制」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 就史述史,貫穿全清兩個半世紀以上的滿漢雙軌制,迄今仍未受到清史論著注意,是很奇怪的。緣由或因忌諱民族問題。然而清末孫中山、章太炎等鼓吹「排滿革命」,與後來的大漢族主義乃至華夏中心論的反歷史論調有可比性嗎?
2008年10月14日
晚清的軍機處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軍機處」在滿清時代是個避諱甚多的敏感辭彙。作爲晚清權力運作核心,重讀近代史,能不討論軍機處的權力運作實情麼?
2008年10月6日
清代的正史、野史與筆記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當代已無翰林院或國史館,但達官貴人的「飾終之典」,尤其是訃告悼詞的「評價」,字句必爭,以至屍體累年不得火化。這常令人懷疑生錯了時代,不知自己是否仍屬十八世紀清帝的臣民。
2008年9月22日
「探花不值一文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專制君主的心態必定影響「國策」。清初在江南掀起的官場、士紳風暴,即是這樣的例子。而滿洲專制者的心態史,卻是陳陳相因的清史或近代史研究的薄弱環節。
2008年9月15日
重提《奏銷案》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朱維錚:想不到滿清征服者對江南文化界幾近毀滅性的打擊,居然被後世解讀爲蘊含著重大的「歷史意義」。治史若要隨著所謂政治主旋律的調門起舞,實在令人悲哀。
2008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