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浪潮

「第四次浪潮」專區

讓科技創新造福億萬人

井賢棟:科技有助於普及基本金融服務,比如商業和教育貸款、儲蓄投資以及醫療保險,並且讓人們負擔得起這些服務。

中國網路企業用科技改善扶貧

阿里在過去一年的脫貧實踐中,投入了兩百多名來自物流,大數據,供應鏈,行銷,技術等各方面的工程師,深入到貧困縣一線調研,共同研究當地的發展模式。

諾獎經濟學家費爾普斯:年輕人敢花明天的錢,是對未來有信心

中國的年輕人有消費的衝動,他們對未來收入成長有信心,所以敢消費,這是今天中國與過去很大的一點不同。

開放技術「藏金閣」,螞蟻金服助力夥伴「打造支付寶和網商銀行」

日前,由阿里巴巴主辦的2018雲棲大會在杭州雲棲小鎮舉行。作爲雲棲大會的重要組成之一,螞蟻金服舉辦ATEC(Ant Technology Exploration Conference)技術探索大會,向遍佈全球的合作伙伴與開發者展示螞蟻的技術佈局與進展,共建螞蟻全球合作伙伴生態圈,共同探索金融科技的未來。

螞蟻金服怎麼做區塊鏈?

井賢棟:螞蟻金服自成立以來專注於服務普通大眾和小微企業,讓他們感受到普惠金融的暖意,爲世界帶來平等的機會,這是引領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

專訪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商學教育?

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表示:「如果老師還抱著舊的東西教學生,20年後商學院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學培養人才也不只是追求就業率。」

在境外使用行動支付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隨著每年出境遊的人數在激增,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悄然影響和改變著全球的商業格局。在中國早就已經普遍的行動支付,也伴隨著中國遊客的腳步走出國門,進入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市場。

螞蟻金服陳龍:以後的金融是生長在場景裏面的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認爲,資訊的自由流動和分享一定會爆發巨大紅利,其前提是要平衡好與數據安全的關係。

再回首已是七百年:中國憑什麼迴歸世界中心

在發達國家眼中,這樣的場景是屬於下一個時代的。因爲,在應用場景方面,領先者是中國。(來源:智谷趨勢(ID:zgtrend | 青巖)

螞蟻金服「趕考」雙十一

「雙十一」天量銷售額背後金融科技怎樣創新與變化?在人工智慧風起雲湧的今天,螞蟻金服如何藉助技術突破,爲金融行業帶來更多的想像力?

吳軍:「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中國的科技能否逆襲,關鍵在於能否從現在開始加大對基礎科技的研發投入,爲未來商業應用層面的領先打好基礎。

裏夫金:中國爲什麼可以引領下一次全球變革浪潮?

裏夫金認爲中德兩國走在全球變革前列,在通訊、能源和交通領域創新融合發展做得最好,而美國在這場鉅變中落後。

克里斯·斯金納:用金融科技改變世界 中國正在引導第四次人類革命

曾被媒體評爲全球最具金融影響力前五人的克里斯·斯金納 (Chris Skinner)認爲,中國的金融科技正在引領 「第四次人類變革」,也正是在科技的作用下,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正在改變,「中國夢」與「美國夢」開始更替。(來源:觀察者網 | 邱藝)

爲什麼會誕生中國浪潮?

中國正在引領全球發展的新輪浪潮,是以市場應用爲基礎而釋放出的巨大的科技創新能量,以數據和智慧爲特徵的萬物互聯,全民普惠的新浪潮。

高規格官媒相繼爲「中國浪潮」造勢,中國浪潮真的來了嗎?這項技術給出了最確認的答案

發生在阿里巴巴電商與支付寶的故事,成爲了中國浪潮裏一幀最經典的縮影。(來源:財經無忌(ID:caijingwuji)| 陶魏斌)

中國浪潮來了!

爲什麼是中國?(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馬會友 曹磊)

只有誕生在實驗室裏的科技,纔是真·科技麼?

在人類社會前三次科技浪潮推動之下,人類確實已經進入到了全球協同的時代,所以第四次浪潮,它必然會首先發生在技術最好和場景最豐富的這個地方,恰好這兩個地方,一個叫中國,一個叫美國。

東南亞正在全面復刻中國

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對移動商務的未來有所瞭解,它就不能只盯著矽谷,而應該將目光放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國。

第四次浪潮

人類第四次浪潮正在席捲全球,這次,中國處在浪潮之巔。

FT中文網特別報道

AI的能力越來越強,還有誰的工作崗位是安全的?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最近曾坦言,AI時代最安全的工作很可能只剩下園藝師了,但FT次日就發表了題爲《AI培育的花園》的報導。

微軟公佈「AI診斷協調器」

該協調器成立由五個充當醫生的AI代理組成的虛擬小組,每個代理有不同角色,它們會互動和「辯論」,以選擇一套行動方案。

AI如何影響性別平等:挑戰與機遇並存

人工智慧正在重塑勞動力市場、產業結構乃至政策決策機制。在技術不斷擴張其邊界的同時,關於AI是否能夠推動性別平等,成爲政策制定者與行業實踐者日益關注的問題。

孫正義提議在亞利桑那州建立兆美元AI園區

軟銀掌門人已向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這一計劃。該計劃旨在規模化地將高科技製造業引入美國,可能包括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

AI新股蜂湧搶上市 雲知聲審慎募資4000萬美元

AI服務提供商雲知星此次的上市募資額相對較少,只有4000萬美元, 佔其股本的比例略超2%, 而其現金流正快速消耗。

ChatGPT能獲得菲爾茲獎嗎?

安賈娜•阿胡賈:多款新的AI模型在面對新的數學難題時的表現超出世界頂尖數學家的預期,讓人擔憂這會對人類的數學事業產生何種影響。

AI推動電力需求,兩家核電集團籌得10億美元

蓋茲創立的TerraPower宣佈從投資者籌得6.5億美元,而小型模塊化反應堆開發商Oklo先前完成4.6億美元股權募資。

從「購」到「遊」,客流回暖中的香港

2025年5月訪港內地遊客約310萬人次,同比成長近20%,恢復至2018年同期八成左右。

Lex專欄:面對AI,華爾街初級銀行家該如何選擇

眼下,華爾街初級銀行家既是「搶手貨」,又是人工智慧的悲劇受害者,他們應如何選擇?

英國電信擬借力人工智慧並加大裁員力度

CEO柯比稱,AI有望帶來以更少資源運營業務的新機會,這家電信營運商截至本十年末裁減逾4萬崗位的計劃「沒有充分反映AI的潛力」。

國家版OpenAI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政府

瑪麗珍•沙克:想像一下,如果美國政府掌握了全世界任何地方AI的關閉按鈕,這會賦予它多大談判能力?

黃仁勳:歐洲AI算力短缺「很快就會得到解決」

輝達CEO在巴黎VivaTech大會上稱,未來幾年歐洲各地計劃建設至少20個AI數據中心,歐洲的數據中心容量將在未來兩年內成長十倍。

寒武紀擬定增募資7億美元 競逐國產AI晶片寶座

這家高階晶片製造商正從美國的制裁中復元,去年底扭虧爲盈,新近營收更錄得強勁成長。

任正非稱美國誇大了華為的晶片製造能力

在中美開展新一輪貿易談判之際,華為創辦人淡化了這家中國晶片製造商的技術水平,表示其晶片「還是落後美國一代」。

黃仁勳:英國AI潛力巨大但算力基礎設施不夠

輝達掌門人稱英國擁有世界最大「不帶基礎設施的AI生態系統」。與此同時英國首相承諾再投入10億英鎊以提升英國AI算力。

矽谷關於富足的豐富想像

科技業高階主管努力把AI說成是通往「後稀缺」未來的關鍵,屆時所有人都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我們都會擁有更多的時間、智慧和能源。

蘋果與阿里巴巴在華AI合作受阻於貿易戰

知情人士稱,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這兩家科技巨擘在中國合作推出AI服務的申請被監管機構擱置。

「氛圍編程」是門外漢的福音嗎?

奧康納:大語言模型使我們有可能自己動手設計自己想要的app,但有時候離了專業人士就是不行。

靠AI打翻身戰 聲網首季盈收雙升

這家實時互動技術開發商,因實時線上虛擬導師和對話玩具產品需求上升而獲益。

輝達季度營收成長近70%,未因出口管制大傷元氣

針對美國限制其對華銷售的最新規定,輝達最終計提了45億美元費用,而黃仁勳在財報電話會上再次批評了出口管制。

地緣裂變陰影下,AI重塑全球獨角獸生態

滕斌聖、何澗石:未來的獨角獸生態將更加強調技術硬實力、戰略韌性和價值創造能力。能夠穿越週期、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創新企業將更具競爭力。

自動駕駛賽場,中美誰將搶先一步?

繼電動汽車領域之後,中國在自動駕駛領域似乎又搶佔了先機,但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該領域的發展前景都面臨同樣的不確定性。

AI究竟消耗多少能源?我們不應被矇在鼓裏

盧喬尼:科技公司應該讓我們有知情的機會,瞭解我們使用得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對環境影響有多大。

「中美科技前沿」系列之二:中美科技博弈——AI與生物製藥的競爭與監管

孫寶紅:雖然中國在AI專利數量上遙遙領先,但在覈心基礎技術方面仍需加強,同時也要考慮到專利在AI行業中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