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中歐技術協作的新方向:共同創造

魯乙己:BEYOND 2025將標誌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個時代的基礎不再是簡單的合作,而是共同創造。

FT社評:美中關稅戰「休兵」難言穩固

美中貿易戰宣告暫時休戰三個月,這無疑令全球經濟鬆了一口氣。但圍繞貿易戰的變數仍未消除,也不應該太樂觀。

FT社評:馬斯克應該做一個更加正常的CEO

這位企業家最近承諾縮減政府效率部職責,將更多時間投入經營特斯拉。但他需要全神貫注地經營旗下多家公司,僅僅少分一些心還不夠。

大明王朝1566:誰爲朝廷遮風擋雨

徐瑾: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戶部虧空,海上有倭寇,邊關有俺答,皇帝又要修宮殿,到處都要錢,你會如何做?海瑞和嚴嵩背後,其實是無法被制裁的皇權。

製造業
FT社評:川普吸引製造業投資的算盤打錯了

用關稅威脅刺激企業進入美國,川普政府能吸引的投資是有限的。應當消除商業障礙,而不是增加障礙。

機器人
FT社評:機器人越來越聰明——這是好事

機器人不僅能夠完成工廠產線的重複性任務,未來還能夠做日常家務和照顧老人,從而幫助人類和支撐經濟成長。

AI
AI無法替代教師,但它會如何改變學生的心智?

今天教育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在技術驅動的世界中保持人性。其中就包含了人獨特的自我意識、驅動力、思維方式和情感能力。

兩會之後,經濟如何走?

徐瑾:這一年兩會,有什麼重點值得關注?什麼趨勢可以把握?內外壓力之下,中產財富縮水不少,從去年的政策轉向以來,經濟的底氣似乎正在回升。

找到適合孩子的國際學校,只需五步:專訪宜校創辦人肖經棟

國際教育在每個地方以及每一所學校,都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也是國際教育非常有魅力的地方。

FT社評:美國開始背棄盟友

重返白宮的川普顯露出他的真實本色:蔑視盟友、欽佩強人。鑑於他本能地認爲世界是一個叢林,他領導的美國已變成一個肆無忌憚的掠食者。

FT社評:印度有成長的雄心,也需要有大膽的改革議程

經濟自由化將以「預算友好」的方式可持續地提高印度的經濟成長率。如果不能推行這樣的政策,印度有未富先老的風險。

DeepSeek熱潮之下,迴歸常識

徐瑾:別人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DeepSeek實現了從1到N的突破。它不是國家政策大力出奇跡的結果,這看似反常,恰恰是科技創新的常識:偉大不能來自計劃。

FT社評:中國正在贏得綠色技術競賽

中國也許是綠色技術的領導者,但更重要的競賽是地球正在進行的遏制氣候變化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競賽。西方必須謹慎地與中國開展合作。

刺激消費管用嗎?

徐瑾:消費主力的京滬也撐不住了。刺激消費有用嗎?東亞爲什麼不喜歡消費?不同世代對經濟感受也不同,中年人不得不忍受,年輕人最爲無望。

中產
中產該買個人養老金嗎?

徐瑾:個人養老金值不值得買?這其實是個人決策,並不是說是中產就適合。在經濟的寒冬中,養老當然重要,但你得有今天的保障,才能考慮明天和後天。

吳柳芳,對映了誰的傲慢

徐瑾:曾經的世界冠吳柳芳,退役後遭遇職業困境,選直播也沒有徹底走出困境。冠軍尚且如此,不少掙扎在就業和謀生一線的軟階層,又該如何?

展望2025:坐待天明,底部在望

徐瑾:2024似乎迎來政策觀點,一切似乎有回到經濟爲中心的趨勢。無論財富躍進甚至大國崛起,都是認知的產物,而認知,需要以實事求是爲前提。

留學
海淀精英二代,堅信天賦決定論:專訪社會學學者姜以琳

當貧富差距加劇拉大時,上名校的收益就越發明顯。

FT社評:川普經濟承諾的矛盾

如果美國當選總統完全兌現諾言,他可能會搞砸美國經濟。展望未來四年,最好的結果是他不能兌現他對選民做出的承諾。

FT社評:歐洲汽車製造商面臨的「完美風暴」

保護主義並非解決之道,歐洲汽車業必須正視通過削減產能和裁員來削減成本的必要性。

國際貨幣變革:人民幣能做什麼

徐瑾:中國和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秩序,必然有碰撞,但更多應該融合。人民幣的錨其實是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國際化之類應該順水推舟。

核電
FT社評:科技巨擘擁抱核電的利弊

對核電的追逐反映了耗電量驚人的AI的崛起。然而AI不能只是又一個飢渴的能源需求來源,它還必須成爲綠色解決方案的核心部分。

FT社評:中國投資者期盼財政刺激

隨著改革的推進和有效宏觀經濟政策的出臺,股票可能成爲中國儲蓄的一個重要歸宿。

FT社評:石破茂當選自民黨總裁是個意外

日本執政黨本可以選出43歲的新生代領袖小泉進次郎,或者選出首位女領袖,但該黨卻選擇了圈外人、第五次角逐領袖職位的石破茂。

FT社評:中國刺激政策力度仍然不足

中國經濟迫切需要的是提振需求,從這一點來衡量,中國政府最新經濟刺激舉措的力度還不夠大。

旅遊
FT社評:旅遊稅是大勢所趨

隨著全球中產階級崛起,遊客只會越來越多。通過明智地徵收旅遊稅和使用旅遊稅收入,旅遊業可以更好地服務每個人。

FT社評:人工智慧走進課堂會創造怎樣的未來?

新的技術必將改變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旅行
奧運中的巴黎:鬆弛與鬆散

張璐詩:聽到有人誇讚本屆巴黎奧運會開幕式的爛漫和鬆弛,我卻會替當地人感到一點缺憾。

品牌全球化,與輸出內卷的區別是什麼?

在巨擘交戰捲起的飛輪之下,出海的產品賣家如何順勢起飛,避免陷入內卷的利潤窪地?專訪飛書深諾的創辦人兼CEO沈晨崗:針對海外用戶塑造的品牌更具備全球競爭力。

FT社評:烏克蘭有理由要求債權人減記債務

只要烏克蘭決心抵抗俄羅斯入侵,它面對私人債券持有人時必須敢於堅持自己的立場,尋求約40%的債務減免。

FT社評:歐洲需要鼓勵人們投入工作

歐元區居民的平均工作時長遠低於美國勞動者,政策制定者應該改革抑制人們工作的稅收和社會福利政策。

天然氣
FT社評:歐盟應停止進口俄羅斯液化天然氣

歐盟在減少對俄天然氣依賴方面成效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增加液化天然氣進口。然而,這些液化天然氣仍有一部分來自俄羅斯。

FT社評:強勢美元是個問題

美元走高給全球經濟帶來風險,因爲它可能再次引發全球通膨,並加劇金融體系的現有壓力。

FT社評:「民主之母」印度民主倒退

再過兩週多一點,印度將開啓被標榜爲史上規模最大的選舉民主實踐,然而總理莫迪的親民主論調與現實情況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

FT社評:美國應區別對待TikTok和日本製鐵

拜登反對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似乎將短期選舉考慮置於實際經濟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