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

FT社評:印度如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在努力吸引外資設廠的同時,印度不能忽視自身在高附加值服務貿易領域的巨大潛力。

印度上週慶祝了獨立77週年。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希望,到2047年,也就是獨立100週年之際,印度將成爲一個「完全發達的國家」。然而,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按照當前趨勢,印度的人均收入可能還需要75年才能達到美國水準的四分之一。要改變這一局面,印度必須利用其勞動力資源。該國擁有世界上最年輕、規模最大的勞動力大軍之一。

超過5億的龐大勞動力供應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要有足夠值得從事的工作崗位,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應可以支持經濟成長。但它也帶來巨大的政治壓力,就像莫迪在6月印度人民黨(BJP)失去議會多數席位後發現的那樣。這一令人震驚的選舉結果反映出印度人對缺乏高薪工作機會日益不滿。食品價格上漲使情況變得更糟。在截至6月的12個月期間,失業率平均達到約8%。

印度的就業挑戰十分嚴峻。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印度需要創造1.15億個就業崗位才能吸收不斷成長的人口。這意味著印度經濟每年需要創造1650萬個就業崗位,比過去10年1240萬個新增工作崗位的年均水準高出很多。

您已閱讀37%(481字),剩餘63%(8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