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哲學
什麼是思考?

盛洪:思考是一種在衆多可能選擇中發現最佳選擇的方法,它的目的既然是發現最佳選擇,具體方法視情況而定。

市場
官控經濟:中國市場和產權的命名及運行邏輯(上)

吳思:中國官家古往今來一直深度介入並管控經濟,馬克思曾用「亞細亞生產方式」描述;我想用「官控經濟」這個更一般化的概念統稱古往今來的權力經濟。

腦腐之前,生命早已朽壞

徐瑾:「腦腐」被視爲短影片和虛擬生活帶來的問題,真是如此嗎?沒那麼簡單,腦腐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生命如此複雜,你不要簡單化地走進這個複雜的世界。

移民
「只帶一個行李箱」——女性移民的韌性與記憶

安妮:韌性,是很多華裔女性移民的共性,也是讓她們能夠在陌生土地上重新生根並長出繁茂枝葉的原因。

藝術
夢醒時分,回頭看見烈焰

徐海娜:緬甸,除了詐騙,還有什麼?在這個落後和混亂的國度,曾有一段短暫的轉型期,像是軍政府鐵幕的裂隙,也像是人們集體做了一場夢。

電影《哪吒》是文化輸出嗎?

劉遠舉:《哪吒》的核心思想,是對一種外來價值觀的回應,這沒什麼不好。

氣候創新與大模型:女性創業的黃金時代

川普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氣候創業者面臨著哪些困境?我們應該如何支持年輕女性的權利,如何幫助更多年輕女性在職場中發揮自己的優勢?

川普
川普的反覺醒主義戰爭:這場內部清洗針對的到底是誰?

昌西: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平權努力,亦有人認爲,不平等的現狀並不存在。

《哪吒》背後的明星收入與資本觀念

劉遠舉:要想更多的人進電影院,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電影、更多的大製作,這需要運作良好的金融機制支撐,而這又必然帶來明星的高收入。

電影
《哪吒》:爲什麼申公豹更讓人共情

徐瑾:《哪吒2》成功之餘,不少評論共情反派申公豹,認爲他是小鎮做題家家的隱喻。大眾變了嗎?從集體心態變化中,又可以窺探什麼趨勢?

電影
從孤獨叛逆者到家族託舉的英雄:新版哪吒的集體主義轉變

安妮:這個21世紀的哪吒早已不同於封建時代爲掙脫父權桎梏而自刎的悲壯少年。

電影
《哪吒2》:新標杆確立,舊隱患未除

葉勝舟:《哪吒2》好評如潮再次實證觀衆識貨,期待好電影,力挺好電影。中國市場在成熟,電影觀衆也在成熟,審美從流量爲王轉向內容爲王。

融入英國社會需要改變的觀念之二:如何助力華人女性融入?

何越:破泡運動不單要先從幫助女性出泡入手,還要幫助改變落後和缺乏尊嚴的女性意識,與泡泡外面的英國世界接觸,認識女性領導力。

電影
《封神》展現的是何種民族心理?

姚新勇:《封神1》牢牢束縛於「君臣大義-父子倫常」的雙環銬中,只見帝王英雄叱吒風雲,毫無獨立、平等、自由之現代公民意識的啓迪性意義。

留學
《唐探1900》的當代留學啓示錄

肖經棟:從留美幼童開始所引發的留學潮,我們會發現留學一直是歧視和重視的矛盾結合體。

電視
心理戰升級:《魷魚遊戲》第二季劇評

Netflix南韓原創電視劇《魷魚遊戲》的第二季上架了,其對一個沒有同情心、利潤至上的社會中人命價值的尖銳諷刺近乎黑色幽默。

美食
英中文化對比之七——譚榮輝談中西餐飲對比

何越:很難找到比譚榮輝更適合談中西餐飲文化對比的人了。中餐是最值得向海外展示的中華優秀文化,而美食是當今英語世界的最新文化殿堂。

沒有「去全球化」的跡象

川普的「去中國化」戰略能奏效嗎?即使美國重拾孤立主義,即使歐洲推出更多保護主義政策,新興技術浪潮和新型全球化的趨勢依然無法阻擋。

AI
AI與時尚:創意的主導權能否交給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正悄然成爲創作的一個重要助手,甚至重新定義了創意的邊界,設計者們如何做到下筆前胸中先有「意」?

文化
崛起的英國盛事——英中雙語朗誦比賽

何越:雙語朗誦比賽以英中文化爲號召力,走出了「華社泡泡」,號召力強,團結力廣,將華人第一代、第二代以及英國著名作家等共聚一堂。

體育
國外媒體如何評價鄭欽文的商業價值?

王衍行:無論鄭欽文在年終總決賽的最終結果如何,她已爲中國及世界網球運動帶來了強大且持續的推動力,特別是鄭欽文的商業價值令人矚目。

在西班牙「邊緣」加泰隆尼亞的街頭政治觀察(下)

310年前的1714年,巴塞隆納被西法聯軍破城,加泰隆尼亞失去主權。主張加泰隆尼亞獨立的人們在每年9月11日走上街頭遊行慶祝。

科學
兩位美國科學家獲2024諾貝兒生理學或醫學獎

維克托•安布羅斯和加里•魯夫坎發現了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作用。他們的研究發現爲治療一些致命疾病提供了線索。

西班牙
加泰隆尼亞獨立夢碎,西班牙面臨新挑戰

2017年,加泰隆尼亞議會宣佈獨立,導致西班牙憲政危機,其影響至今仍然波及該地區的政治生活。

文學
《遺棄》:35年的文學傳奇

何越:時隔35年,薛憶潙的《遺棄》對當代中國仍有意義。其特別之處是對「權威」的批判,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是典型的精神狀態。

文學
爲何《鴻》入選英國《泰晤士報》最佳前十書籍榜單?

何越:張戎的四本著作雪中送炭,爲我架構了從19世紀中葉到1978年的歷史框架。故此,「張戎讀書會」更深切的意義,是「中國歷史讀書會」。

翻譯
「拜登」、「川普」譯得如何——漫談人名、地名音譯

林原:美國前總統Trump,在中國大陸、新加坡譯爲「川普」,在臺灣地區譯爲「川普」。就發音而言,後者更接近些。

哲學
哲人其萎,吾將安放?追思成中英教授

張千帆:成先生過世了,但他的思想永存。他的精神也將繼續激勵後學在中國哲學這個共同的精神家園不斷耕耘、收穫。

城市
北京一夜:從王府井到「十條」

範庭略:走出酒吧,夜色中的衚衕、車流和行人讓我想起老電影中的畫面,我也再次領略到北京的蘊味和風情。

香腸、大蒜、蒼蠅屎:德國姓氏有多麼「奇葩」

張冬方:正如歌德所說的,一個人的姓名就像是一個人身上不斷生長的皮膚,在不受傷的情況下,它刮不掉,剝不去。

《抓娃娃》背後,是中國家庭走不出的怪圈

劉遠舉:苦難教育背後,是感恩愧疚。這是中國一代又一代還不完的債。最具體的標誌,就是父親那雙故意開口的鞋。

Z世代
對話Z世代創投人,發現年輕的「老」靈魂

靜楠:不同世代和Z世代們,都可以在青春的頻道里,同頻共振,邁向自己精彩的下一站,也讓我們期待與他們中的有些人分享下一段心路歷程。

大廠
大廠離職與縣城考編:虛假與真實

徐瑾:離職博主成爲最卷的自媒體賽道。在經濟不振、就業率萎靡的當下,這意味著什麼?與大廠裸辭故事對應,則是各類縣城考編新聞。什麼纔是真實的職場與中國?

歐洲年輕人爲什麼變得更保守更仇外?

張冬方:年輕人對執政黨和現有政策感到失望和憤怒,對經濟和生活前景感到渺茫和幻滅,對可能被拋下感到恐懼。

教育
「槓精」現象是因爲學校不教「理性思考」嗎?

專訪教育心理學家琳達•埃爾德:人類社會不傾向於讓學校教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林徽因
人間四月天,點亮四面風——紀念林徽因誕辰120週年

葉勝舟:林徽因以才華、美貌、社交、個性著稱於世,是民國教育文化界最有魅力的女性,沒有之一。同時是女中豪傑,志氣、風骨不讓鬚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