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遺棄》:35年的文學傳奇

何越:時隔35年,薛憶潙的《遺棄》對當代中國仍有意義。其特別之處是對「權威」的批判,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是典型的精神狀態。

時隔35年,薛憶潙的《遺棄》對當代中國仍有意義。因爲「其特別之處是對『權威』的批判,這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國是典型的精神狀態,而將它以文學的豐富呈現卻成爲當代中國的『孤例』。不久前有評論家說作品的主人公圖林是一個早在三十五年前就已經『躺平』的年輕人。這多少能夠解釋爲什麼直到今天,這部長篇小說仍然會受到不少年輕讀者的肯定」。

此書首版於1989年,當時薛憶潙24歲。這令我特別汗顏,無論是1989年,還是我24歲的時候,都無法讀懂此書;更不知道圖林在書中的狀態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國是典型的精神狀態」。《遺棄》裏給出了我這種人羣的兩個確診:

第一:「因爲這種體制下的少兒圖書完全低估了,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無視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它們的用處是灌輸。它們灌輸給孩子們陳腐的道德和膚淺的說教!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就是在這種灌輸下過來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免疫力來自何處!我感謝這種免疫力!它讓灌輸在我身上慘遭失敗!」身在中國的我,不具有與生俱來的那種書中提到的免疫力。在英國的頭十年,我做的事情只是發現那些被灌輸的,然後一點一點洗去。我費勁地勸慰自己:這不是浪費生命,因爲我完全體驗了兩種文化與政治。而明顯憶潙已經比我多活了十年,因爲我在洗刷時,估計他一直在進步。

您已閱讀13%(521字),剩餘87%(35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