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

日本人口危機已達臨界點

日本已爲應對經濟疲弱成長和人口減少的雙重困境苦苦掙扎了30多年。2025年將是轉折點,屆時不斷攀升的老齡化成本將超出該國的財政支付能力。

最新

輝達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崛起

輝達在人工智慧熱潮中的主導地位使這家美國晶片製造商成爲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DeepSeek人工智慧模型發佈後對美國AI產業造成了什麼影響?這家矽谷公司又會面臨怎樣的地緣政治挑戰?

哈佛禁令後,港科大「接棒」國際學生

在川普政府宣佈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後僅僅13個小時,香港科技大學成爲全球首家正式宣佈無條件接收受影響哈佛學生的大學。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接受FT中文網採訪,講述決策過程和後續計劃。

饒毅:美國打壓教育界本質上是對知識的不尊重

川普針對美國高等教育界的舉措已經動搖到了美國高校在過去所擁有的學術自由。這會對全球的科研、生態和學術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專訪普林斯頓大學陳凱欣博士:美國在如何自毀科技壁壘?

川普政府宣佈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後,FT中文網專訪近期在《紐約時報》發表重磅評論的陳凱欣博士,探討中美科技、人才競爭的深層邏輯。

「全球對話」第十九期:從德國Bauma展看中國機械工業出海的「機」與「危」

Bauma展聯合CEO斯特凡·魯梅爾先生深入剖析AI與機器人技術如何爲機械工業注入新動能,助力全球建築行業邁向高效、綠色與智慧化的新時代;探討中歐企業在這一浪潮中的合作機遇,以及亞洲市場在全球產業升級中的重要角色。

各國政府爲何對債務 「上癮」?

全球發達經濟體正深陷債務泥潭。在"零成本資金"時代,這尚不構成主要矛盾,但通膨壓力捲土重來,結構性高利率水準使債務發行與償還成本驟增。

當AI智慧體能夠「採訪」人類,如何重構人機互動未來?專訪Chikka.ai 創辦人欒曄

耶魯博士、達特茅斯商學院教授欒曄跨界打造AI語音智慧體,通過擬人化語音互動,採集用戶深度洞察,解析語音情感,實現自然對話。訪談揭示AI智慧體將重塑職業生態:初級工作被替代的同時,催生原子化創業機遇。面對教育斷層,欒燁強調需強化項目制學習與數字原住民思維。語音作爲最原始的人類互動方式,在AI時代首次實現可編程化,或成下一代人機互動革命的核心引擎。

德國博世視角的自動駕駛發展機遇

博世自動駕駛計算部門執行長克里斯多弗·哈爾通先生闡述了博世在全球與中國市場的戰略佈局與技術路徑,也分享了這家工業巨擘面對技術以及市場挑戰情況下,如何進一步調整步伐並實現向智慧化變革。

巴基斯坦的加密夢

FTC專欄作家林薇專訪巴基斯坦國家加密委員會CEO Bilal Bin Saqib談及巴基斯坦任命幣安創辦人作爲戰略顧問的意義,巴基斯坦的祕密金融武器以及該國在金融領域的挑戰與機會。

亂世下如何突破Web3行業困局?

Mask Network創辦人Suji Yan的加密貨幣公共錢包在今年2月被盜了超400萬美元。在他看來,這次事件暴露了一項國際秩序空白,是「去中心化文明的痛苦」。

美國對外政策是否會發生重大調整?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教授在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深入分析了川普政府的外交走向,討論了中美關係的變數、臺灣問題的風險,以及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面對不確定性加劇的國際格局,中國的外交重點是否需要調整?

孫宇晨:對金融詐騙予以嚴厲打擊

加密貨幣大亨孫宇晨於4月3日在香港召開新聞發佈會,指控香港信託公司FDT挪用TUSD穩定幣的4.56億美元法幣儲備金,稱自己以個人資金提供5億美元貸款,確保TUSD持有者權益。孫宇晨說此案暴露香港金融監管漏洞,衝擊香港金融信譽。

政經

美國輸電線路建設項目問題重重

美國各地進行的爭鬥阻礙了輸電線路的建設——支持乾淨能源轉型的環保主義者並不支持建設轉型所需的輸電線路。

美國前副總統談石油巨擘及COP28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高爾在FT峯會上講述了爲什麼他認爲今年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的COP28氣候變化談判可能會失敗,以及世界需要採取哪些措施來阻止全球氣溫上升。

波濤洶湧的海底電纜之爭

由於西方政府試圖阻止中國公司參與,中國在全球範圍內融資和建設網路電纜的努力正受到阻撓。一場地緣政治之戰正在海底展開,但它將走向何方?

查爾斯三世加冕爲英國國王

外國領導人和王室成員聚集在西敏寺參加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儀式。

里茲•特拉斯辭去英國首相一職

特拉斯上任僅44天就被迫辭職,成爲史上任期最短的英國首相。

後疫情時代中西方經濟的不同選擇

中國經濟要復甦,穩投資與穩消費,哪個更迫切?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決策者需要適時調整觀念,才能推動經濟全面復甦。

產經

奧運會助力攀巖運動的崛起

自攀巖運動在東京首次亮相以來,這項小衆運動便吸引了衆多企業贊助商和專業投資者,希望從這項運動的迅速崛起中獲利。

人類是否應該對人工智慧的安全性表示擔憂?

中美兩國在頂級人工智慧科學家之間的對話會走向何方?人工智慧和人工智慧安全的監管和政策制定,是否有可能成爲中美對於全球聲望或全球地位的另一個競爭領域?

如何培養下一代執行長?

企業學習園地曾一度風靡一時,但虛擬學習和成本削減使其不再像之前那麼流行,可學習新專業技能的機會卻深受員工歡迎。

廢水回收能緩解水資源供應壓力嗎?

舊金山正在成爲現場水循環利用的世界領導者。在這裏,大型建築必須將自己的廢水重新用於非飲用用途。

昆蟲養殖如何爲家禽提供可持續飼料?

要建設一個與自然平衡的未來,我們需要一些具有重大影響的解決方案。

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是核能的未來嗎?

與大型核電站相比,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更安全、更便宜、更快速、更容易建造,但成本和安全問題仍需克服。

元宇宙三人談

《元宇宙三人談》第六期:聚焦Web3賽道(下)

Nano Labs董事長兼CEO孔劍平與FT中文網專欄作家、DeThings創辦人Nancy,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談到華人在Web3賽道是否存在更多機會,香港的環境和政策對Web3的接受程度以及香港對比新加坡在Web3領域的優勢。

《元宇宙三人談》第六期:聚焦Web3賽道(上)

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邀請Nano Labs董事長兼CEO孔劍平和FT中文網專欄作家、DeThings創辦人Nancy一同討論Web3領域和監管環境的關係,如何選擇Web3賽道以及元宇宙在三至五年內能否實現技術突破等問題。

《元宇宙三人談》第五期:「香港回來了!」

香港在數位資產、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方面即將推出新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亮點是什麼?香港在NFT方面會做出哪些創新?香港如何與新加坡競爭,有哪些優勢跟劣勢?

《元宇宙三人談》第四期

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與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汪揚及火幣聯合創辦人杜均一道探討元宇宙對未來教育和區塊鏈行業的影響,元宇宙在不同地區發展的優劣勢,並分享了對元宇宙監管政策的看法。

《元宇宙三人談》第三期

輝達中國區Omniverse負責人何展介紹了Omniverse生態系統在工業元宇宙實踐中滿足了哪些剛性需求,以及在中美關係惡化的背景下,如何抵禦技術脫鉤或被斷供的風險。

《元宇宙三人談》第二期

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及FT中文網科技主編閆曼一道探討中國在元宇宙研究和產業發展方面到了什麼階段,元宇宙應該如何被監管以及元宇宙會從什麼維度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等問題。

秒懂

達佛斯: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爲何受到攻擊?

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理念是實現更公平、更開明的世界經濟的重要手段,還是會強化不負責任的全球精英階層的危險想法?

行星邊界是什麼?爲什麼我們不應該跨越它們?

Lombard Odier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策略師邁克爾·厄本解釋了我們生活在行星邊界的九個維度中,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當我們跨越它們時會發生什麼。

【秒懂】凱雷集團CEO究竟因何辭職?

凱雷集團CEO李揆晟在今年8月突然辭職,令華爾街震驚。李揆晟爲何意外提前離職呢?

執行長們的薪酬待遇是否已經失控?

由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混亂並沒能阻止一路飆升的大西洋兩岸的高階主管薪酬,由此引發了投資者的不滿。

茫茫太空,哪裏是人類的第二個家?

隨著氣候變暖加劇,地球可能越來越不適宜人類居住。除了地球,我們還可能去哪裏生活——火星、月球、繞軌太空殖民地?

「真實成本覈算」會對消費者及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產品價格可能會上漲,但許多相關的生產成本目前並未包含在我們支付的價格中。我們如何才能更接近一個反映真實成本的系統?

金融

抓住氣候融資機遇

如何平衡投資回報和現實世界中的去碳化進程?

生物多樣性基金在投資者市場上興起

投資者市場上湧現了許多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基金。但是,它們採用的是什麼樣的標準?它們是否真的能有所作爲?

爲什麼女性應該投資於女性?

英國商業銀行發現,只有不到1%的資金流向了女性創辦的企業。而實際上,投資女性創辦的公司有更強的商業理由。

監管是否加大了併購的難度?

來自貝克·麥堅時和葛蘭素史克的監管和交易專家討論了對大額交易日益嚴格的審查、保護主義的蔓延,以及這對全球買家意味著什麼。

爲什麼技術是傳統企業併購的最大顛覆者?

隨著技術不斷重塑大型工業企業,這些企業在多大程度上還能被視爲「傳統」企業?

散戶抱團:財富狂潮背後的故事

一個20歲的學生是如何在迷因股狂熱中賺取超過1億美元的?

文化

探訪新堡Cook House餐廳

FT美食作家蒂姆•海華德來到英格蘭東北部的新堡Cook House餐廳,這家被蒂姆評爲2019年的年度最佳餐廳,不但提供美味的食物,還有飽受追捧的醃菜課程。

在倫敦走訪地道的泰國餐廳

位於倫敦的餐廳Speedboat Bar和Plaza Khao Gaeng都使用了正宗的泰國食材。FT美食專欄作家蒂姆·海華德體驗了特別的「泰國風情」。

體驗種植泰國蔬菜的英國「叢林農場」

聖羅勒、豌豆茄子和鳥眼辣椒都不是標準的英國作物,但盧克·法雷爾對泰國食物的熱愛讓他在多塞特郡的一個農場裏複製了東南亞叢林的環境。

墨西哥最非凡的火車之旅

火車從奇瓦瓦市出發,穿越奇特的銅峽谷,最後到達洛斯莫奇斯。FT駐墨西哥記者裘德·韋伯帶您一同暢遊墨西哥。

如何製作紐爾良三明治?

一個多世紀前,在美國南部紐爾良的一家熟食店裏發明了一種名爲木佛塔(muffuletta)的三明治。

如何製作意式烤tagliata牛排?

FT美食作家蒂姆·海華德教你做意式烤tagliata牛排。

高階視點

AI無法取代教師,但它會如何改變學生的心智?

王敏娟教授認爲,今天教育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在技術驅動的世界中保持人性。其中就包含了人獨特的自我意識、驅動力、思維方式和情感能力。

AI應用企業出海中東之道:專訪Emotech聯合創辦人Chelsea Chen

Emotech聯合創辦人Chelsea Chen談如何憑藉小數據訓練模型及本地化策略深耕中東市場,在解決阿拉伯語多方言技術難題的同時關注文化平權與國際化挑戰,凸顯技術深耕與在地化協同對AI企業出海的關鍵價值。

找到適合孩子的國際學校,只需要這五步

錄取收縮競爭加劇,中產家長如何理性擇校?

找到適合孩子的國際學校,只需要這五步

錄取收縮競爭加劇,中產家長如何理性擇校?

Manus智慧體:突破還是炒作?

AI專家、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與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對話,分析突然爆火的AI智慧體產品Manus的創新程度、技術路徑和發展前景。

以去中心化視角解讀這個瘋狂的世界: 專訪Suji Yan

Mask Network CEO Suji Yan解釋了去中心化社交的概念,以及該行業會面臨怎樣的瓶頸和今後的發展趨勢。

FT看見

波音公司還值得被信賴嗎?

美國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飛機的艙門在空中脫落,使這家聲名顯赫的飛機製造商再次受到關注。此後的調查顯示,波音的安全標準不足且企業安全文化殘缺不全。

招聘工作出了問題,企業該如何解決?

兩個巨大的轉變正在改變求職者與僱主處理招聘的方式:人口迅速老齡化以及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崛起。面對鉅額投資,企業該如何找到合適的候選人?

紅杉資本與創投行業的演變

紅杉資本是矽谷歷史上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但它面臨著來自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和董事會爭鬥的壓力。紅杉資本能否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分裂的美國:哪些女性選民在支持川普?

美國前總統川普多次因性別歧視語言、法律問題和墮胎政治陷入麻煩。可爲什麼還有這麼多女性支持他呢?

Eskom:腐敗和犯罪讓南非「停轉」

南非國家電力公司Eskom正在努力結束嚴重損害企業和經濟的輪流停電現狀,改善出於疏忽、管理不善和國家壟斷等遺留問題。

是誰扼殺了ESG的狂歡?

直到最近,ESG投資還是全球金融業的熱門辭彙。但經歷了業績不佳、「洗綠 」醜聞和美國的政治反彈之後,資產管理公司就不再吹噓自己的ESG資質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與FT共進下午茶

與FT共進下午茶:京兆尹主廚尹浩

尹浩認爲,雍和宮旁的京兆尹不是一家小衆的素食餐廳,如何用中西合璧的蔬食引領綠色的生活方式,纔是餐廳面臨的最大挑戰。

「無論表達形式,被食物喚起的情感最重要」

米其林三星主廚保羅•派雷在上海新天地的時髦小館Polux裏,與FT中文網聊起他在中國的創業、童年經歷、料理哲學和法式小館的味道。

與FT共進午餐:周濂

這位青年哲學學者走出書齋,與我們對話當下:如何在衆聲喧譁中堅持溫和理性?LGBT問題對今日中國爲何重要?大轉型時代,個體應當如何自處?

與FT共進下午茶:王石

進入人生的「最後一個三分之一」,王石似乎已把昔日紛爭甩在身後。正在耶路撒冷讀書的他在回國間隙,與我們聊了聊賽艇、「大運河」與生命終點。

與FT共進下午茶:投資人魏臻

這位華平中國區聯席總裁認爲,讓中美經濟「脫鉤」,其實並非易事。雙方正待探尋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平衡。

與FT共進下午茶:菲克拉•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玄孫女與我們聊了她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保護和傳播託翁遺產,並在全球創造一個閱讀託翁的文化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