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佛斯: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爲何受到攻擊?
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理念是實現更公平、更開明的世界經濟的重要手段,還是會強化不負責任的全球精英階層的危險想法?
行星邊界是什麼?爲什麼我們不應該跨越它們?
Lombard Odier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策略師邁克爾·厄本解釋了我們生活在行星邊界的九個維度中,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當我們跨越它們時會發生什麼。
【秒懂】凱雷集團CEO究竟因何辭職?
凱雷集團CEO李揆晟在今年8月突然辭職,令華爾街震驚。李揆晟爲何意外提前離職呢?
執行長們的薪酬待遇是否已經失控?
由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混亂並沒能阻止一路飆升的大西洋兩岸的高階主管薪酬,由此引發了投資者的不滿。
茫茫太空,哪裏是人類的第二個家?
隨著氣候變暖加劇,地球可能越來越不適宜人類居住。除了地球,我們還可能去哪裏生活——火星、月球、繞軌太空殖民地?
「真實成本覈算」會對消費者及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產品價格可能會上漲,但許多相關的生產成本目前並未包含在我們支付的價格中。我們如何才能更接近一個反映真實成本的系統?
【秒懂】英國與歐盟達成了哪些脫歐安排?
在英國投票脫離歐盟四年半之後,雙方最終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及安全協議。不過英國和歐盟仍將在未來很多年裏就雙方關係的不同層面進行協商。
【秒懂】印度經濟是如何被新冠疫情「摧毀」的?
在疫情影響下,印度經濟今年進入了有記錄以來的第一次衰退,從7月至9月,GDP萎縮了7.5%。在此之前,其第二季度萎縮幅度達到驚人的24%。
在美國誰會成爲第一批接種新冠疫苗的人?
相關人士稱養老院的人以及前線的醫護人員應該率先享受接種疫苗的待遇。而一份包含8700萬工作者的第二梯隊名單中,誰將優先獲得接種資格是當下極爲棘手的問題。
【秒懂】川普主義要終結了嗎?
川普的失敗是否意味著全球民粹主義威權主義浪潮的終結?川普可能會暫時消失,但川普主義並不會。
【秒懂】全球肉類消費已到峯值?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全球肉製品消費量加速放緩,而兩大肉製品消費國——美國和中國,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出現肉類消費「觸頂」之勢。
【秒懂】美國將如何推出新冠疫苗?
FT駐華盛頓記者基蘭·斯泰西解釋了美國在分發疫苗過程中將會遇到的種種困難。接種疫苗將成爲拜登政府面臨的第一個重大挑戰。
【秒懂】軟銀孫正義如何被「水晶球」投資帶入困局?
四年前,日本軟銀的創辦人孫正義收購了英國的晶片設計者安謀國際科技公司,並聲稱此舉是科技投資領域一步高瞻遠矚的大棋——但事情並沒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樣發展。
【秒懂】上市被叫停,螞蟻集團的估值會如何變化?
本該成爲全球募資金額最大的一場IPO,在最後一刻被中國監管層叫停。監管層是如何考量的?網路小貸新規意味著什麼?對螞蟻的估值有什麼影響?
【秒懂】美國大選+疫苗突破:全球股市迎來雙利好
美國大選帶來的力量平衡,以及新冠疫苗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讓基金經理們可以笑對今年的最後幾周。
【秒懂】川普會不會「安靜地離開」?
拜登距離勝利僅有一步之遙——但FT的基蘭·斯泰西質疑他是否能夠說服川普的支持者,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勝選是公平的。
【秒懂】川普和拜登誰贏得了最後一場辯論?
在較第一場辯論文明得多的第二場辯論中,兩人都成功對對方發起了數次有效攻擊,但FT駐華盛頓記者基蘭•斯泰西認爲,川普所希望的拜登在辯論中犯下大錯的情形並未發生,因此辯論不會大幅改變目前選情。
獲得諾獎的「助推」理論,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減少食物浪費?
我們或許沒有意識到,從麪包房傳出的香味到結賬時候手邊放置的糖果,行爲刺激每天都在促使我們做出關於食品的決定。很多研究表明刺激可以改變消費行爲,但它們能否促進食品的可持續性發展呢?
【秒懂】爲什麼中國的稀土資源如此重要?
中國壟斷了世界的稀土產業——高科技生產的關鍵素材。隨著中美關係急劇惡化,西方開始嘗試繞開中國,建立新的稀土供應鏈。
【秒懂】川普能把感染新冠轉換成競選優勢嗎?
川普是否能將自己的患病轉變爲大選中的優勢?FT記者基蘭•斯泰西基於川普近期的診斷情況和最新民調做出了分析。
【秒懂】新冠疫情如何讓世界疫苗覆蓋率倒退25年?
蓋茲基金會近期發佈的年度《目標守衛者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帶來的漣漪效應正在導致其它衆多疾病對人類造成重大威脅。
【秒懂】新冠疫苗還有可能在美國大選前面世嗎?
川普寄希望於在11月大選前讓美國人打上新冠疫苗,並將此作爲他的選戰籌碼,但這一前景已越發縹緲。
【秒懂】爲何女性受新冠疫情傷害更大?
蓋茲基金會近期發佈的《目標守衛者報告》中指出,比起男性,女性羣體受新冠疫情的傷害更大,導致性別不平等進一步加劇。
【秒懂】泰國的年輕人在抗議什麼?
泰國年輕人在疫情期間發起的抗議活動已從線上延伸至街頭。與傳統的「紅黃」之爭不同,年輕一代提出了新的政治訴求,甚至事關常年以來的禁忌話題——泰國王室。
【秒懂】買進口蘋果一定比買本地蘋果產生更多「碳足跡」嗎?
答案是並非如此。運輸的確佔到食品碳排放量的大頭,但食品從生產加工到包裝甚至丟棄的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碳排放。
【秒懂】爲何印度難以抗擊新冠疫情?
印度目前成爲新冠病例新增最多的國家。疫情是如何從大城市擴散到農村的?疫情對於已經衰退的印度經濟又造成了哪些影響?
【秒懂】香港金融業是如何越來越內地化的?
中資銀行在香港地位的日益突出,越來越多在華爾街上市的中國公司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表明香港金融業內地化程度越來越高。
【秒懂】爲何美國這波大牛市令人擔心?
美國資本市場上,幾乎所有類型的金融資產近期都普遍上漲,背後有一個共同原因。但FT美國金融編輯警告稱,當經濟開始下行時,投資者可能發現自己無處藏身。
【秒懂】沃爾夫:新冠疫情是否會扼殺民粹主義?
在美國、巴西等好幾個民粹主義盛行的國家,疫情防控十分糟糕。這讓不少人認爲,疫情可能會宣告近年來非常流行的右翼民粹主義思潮的終結。但馬丁•沃爾夫認爲,下這個結論還爲時過早。
【秒懂】疫後也在家辦公?你做好準備了嗎?
隨著人們在家辦公的時間拉長,這種工作方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不過這場疫情將加速靈活辦公和遠距辦公的長久趨勢,企業管理層需要爲此做出多方面準備。
【秒懂】美國政府可以從微軟收購TikTok交易中「收費」嗎?
川普反覆要求從「促成」這筆交易中收費,但華盛頓的律師和政策制定者們都不明白這筆費用要如何收取。
【秒懂】金價飆升,我們都該去囤黃金嗎?
金價飆升至歷史新高,主要與近期美元疲軟、美國經濟成長前景低迷有關。但FT美國金融編輯阿姆斯壯用歷史告訴你,現在似乎不該急著買進黃金。
【秒懂】美國科技四巨擘接受國會質詢,回答了哪些關鍵問題?
7月29日,美國科技四巨擘CEO「齊聚」國會山莊,接受反壟斷委員會的質詢。質詢長達五個半小時,問題涵蓋市場壟斷、數據監控、軍方合作、政治審查等。本片中,我們整理出關鍵問答做以總結。
【秒懂】撕裂美國左派的「抵制文化」:進步還是倒退?
近日,《哈潑斯雜誌》刊發的一封聯名公開信將「抵制文化」再次帶入公共討論。個人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爲自己的言論承擔後果?「抵制文化」是對自由主義的背叛嗎?
【秒懂】全球能源業熬得過新冠疫情嗎?
各國隔離措施和旅行禁令讓全球能源需求大跌近三分之一。儘管油價已從最低谷反彈,但一些業內高階主管認爲,需求可能已經到達頂峯。
【秒懂】電動車能帶我們走多遠?
從電動滑板到電動飛機,電動車是公共交通的未來。雖然在安全、價格和法規上還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電動車能帶我們走多遠?
【秒懂】爲何亞洲線上信貸遭遇困境?
近年來發展最爲迅猛的金融科技產業在新冠疫情之下首次遭遇現實考驗。他們引以爲傲的亞太市場,如今爲何成爲最大的麻煩?
【秒懂】15萬「海上漂」的船員,爲何回家之路如此艱難?
國際海事組織的數據顯示,到6月中旬時,世界各地約有15萬名海員因各國採取的防疫措施而被困船上無法上岸。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本月稱之爲一場「人道主義和安全危機」。
【秒懂】新冠病毒如何改變全球海運?
新冠疫情對全球海運造成影響,尤其中西方之間的運輸。但相比航運未來更加巨大且長期的變化,新冠疫情恐怕只是一個催化劑。
【秒懂】瑞典抗疫模式到底成功嗎?
瑞典是歐盟成員國中唯一沒有采取封城措施的國家。該國政府認爲這種方法比封城更具可持續性,但該國不得不面對比鄰國高得多的死亡案例。
【秒懂】中國是如何成爲低收入國家最大債權國的?
中國近日允許77個世界最貧困國家暫停償還對華債務以應對新冠疫情。根據IMF的數據,中國已是低收入國家最大的債權國,對華債務已佔到低收入國家對外公共債務總額的11.3%。
【秒懂】平暴、自省、政治正確:佛洛伊德事件中的非主流立場
因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席捲全球,成爲最聲勢浩大的黑人平權抗議運動之一。與此同時,一些與主流立場相悖的言論也引發廣泛討論。
【秒懂】紙漿供應穩定,爲何捲筒紙告罄?
新冠疫情下,世界各地超市中的捲筒紙都出現了缺貨現象。捲筒紙向我們透露了關於全球供應鏈的哪些祕密?
【秒懂】新冠下的農貿:運輸距離越近就越環保嗎?
新冠疫情改變了鮮花、肉類等產品的全球供應鏈,許多公司傾向於從距離更近的地方進行採購。本篇中,FT探討了供應鏈變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秒懂】如何在解除隔離的同時,防止新冠第二波?
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各國都在紛紛放鬆隔離措施。但在有效疫苗面世之前,如何控制病毒再生率,是擺在各國面的難題。
【秒懂】新冠疫情爲何讓「川普vs推特」之戰愈演愈烈
推特首次審覈川普推文,而川普威脅對前者實施新的管制。新冠疫情正在激化美國總統與社群媒體平臺之間的緊張情緒。
【秒懂】凍卵、分配男友、離婚冷靜期——兩會談婚育
本屆全國兩會上,不少女性和婚姻相關的提案引發公衆的關注。本片中我們選擇幾個公衆熱議的提案,探討它們的初衷與反饋。
【秒懂】美國國務院稱香港不再擁有「高度自治」意味著什麼?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宣稱,美國國務院認定香港不再擁有高度自治,不再適用美國賦予它的特殊法律待遇,這是美國政府對中國製定「香港國安法」做出的懲罰性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