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娛樂

電影
《醬園弄•懸案》:妥協、過載與兩頭落空

魏寧均:陳可辛深知如何描繪在時代、文化、命運等張力之下的「夾縫人」角色,可在《醬園弄》中,他的抱負卻在多重角力和妥協中被消解。

電影
《F1:狂飆飛車》:布拉德•彼特與他的命運一躍

範力文:影片的華彩出現在最後衝刺的段落,布拉德•彼特飾演的桑尼•海耶斯駕駛著賽車在空曠的賽道上疾馳,如同貼地飛行,那一刻,他真正地在孤獨中直面自我。

大師展,策展人不希望你只看大師

薛莉:「奧賽」等大師展輪番上演,策展人卻不希望只是「櫥窗式地展示傑作」,而是希望受衆能反思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思潮。美術館正在補上這堂文化課。

開羅大埃及博物館具備成爲必遊勝地的一切條件

大埃及博物館在規模、設計和內容上都令人印象深刻,但其開幕可能因政治因素及威權主義色彩而受到影響。

人工智慧產業與創意產業之間的版權戰爭

沃爾夫:我們顯然已經無法再對科技行業給予信任和寬容了。

電影
湯姆•克魯斯的面孔之下藏著什麼?

範力文:如今爲全球大多數觀衆所熟知的這個湯姆•克魯斯的形象,其實只是其銀幕形象的一個側面,準確來說,這是他的「晚期風格」。

戲劇
哈姆雷特向盜賊致敬:莎翁與搖滾的黑暗合奏

張璐詩:這部將莎翁經典和搖滾專輯結合的新式戲劇始終籠罩在羣鴉壓頂般的陰暗裏,觀劇的人們彷佛在音樂與文字的裂縫中直墜而下。

鋼琴巨星王羽佳:「童年能接觸到這些音樂會改變人生」

這位音樂神童談論了大膽編排的重要性、她的拉赫瑪尼諾夫「馬拉松」——以及她爲何鍾愛人工智慧。

影視
《忘了我記得》:人生沒有「爽劇式」解決方案

非非馬:當故事的主人公脫離了爽文式的架勢和套路,生命中真實的重量,連同那些狼狽、堅韌與溫情會被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文學
一位諜戰小說家筆下的「焦慮時代」與「灰色英雄」

張璐詩:弗雷德裏克•福賽斯的小說《豺狼的日子》講述的是冷戰時期的故事,但其所探討的核心議題從未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AI能拍出一部史柯西斯的電影嗎?哈薩比斯與阿倫諾夫斯基訪談

谷歌DeepMind負責人和奧斯卡獲獎導演談爲何攜手合作——以及好萊塢是否應該擔憂。

訪談
「只要大家還在較勁,中國的畫廊還是能有出息的行業」

對話五位立足北京的當代藝術工作者,在行業持續的不確定性面前,他們身在藝術的中心地帶,既要體悟生態的水溫,又要時刻準備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成爲優秀的思考者?

庫柏:智慧型手機使我們的注意力永續性以及閱讀、計算和語言邏輯能力走下坡路,在這樣的時代,優秀思想家的七個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藝術家珍妮•薩維爾:『最終你總會迴歸美』

這位畫家談及打破拍賣紀錄、人類形體的魅力——以及她在英國肖像美術館舉辦的首個正式英國回顧展。

報告顯示英國串流媒體盜播已達「產業化規模」

據調查,體育賽事和付費電視的盜播每年令廣播機構和體育組織損失數十億美元。天空電視臺高階主管呼籲科技團體和政府採取行動 。

大英博物館古印度展覽評述:這些神祇真的如此仁慈嗎?

本次展覽追溯了宗教意象如何通過蛇靈和寬臀女神在南亞及更廣泛地區紮根。

電影
《碟中諜:最終清算》影評——湯姆•克魯斯無敵系列的平淡終章

現代動作片的黃金標準,在一則關於人工智慧失控的複雜故事中黯然失色。

柏林不安分精神的一次爆發

宋佩芬:柏林向來偏好與觀念角力,而非膚淺的迎合。對這座城市中的衆多畫廊而言,藝術是一種必要的存在,是一種時而令人不安的探索。

設計
陳幼堅談「東情西韻」:文化自信是讓潮流來追趕你

Luning Wang:這位香港著名設計師有意在東西文化的「刻板印象」中尋找靈感,他認爲東方式的激情,也可以通過西方式的理性有序地呈現出來。

影視
《道葛拉斯被取消了》:取消文化中「被封殺的」與「被忽略的」

非非馬:「取消文化」的另一面,有可能是一場以道德爲名的醜聞消費。當輿論之力迅速作出裁決,或許也會一併「取消」掉對事實複雜性的討論,以及對真正議題的追問。

健康
休息、充電、煥新——在艱難時刻尋求慰藉

當我們達到極限時,身體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學會傾聽。

朱麗葉•比諾什,手撕「電影界的神聖怪物」的法國巨星

這位61歲的影后在競爭激烈的電影行業中依然備受喜愛,同時還積極投身於社會運動。

爲播主量身打造的新房產

開發商正在拓展配套設施,將面向「內容創作者」一代的錄音空間納入其中。

藝術
回憶陳逸飛

薛莉:20多年前,我曾兩次訪談過陳逸飛先生,他說:我做喜歡的事,取得了一些收益,再用這些錢投資我喜歡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基本實現了我的價值。

建築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當建築矗立於瞬息萬變的世界中

宋佩芬:這屆主題爲「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的雙年展,融匯了不同維度的視角,探討在一個極速變遷的時代,如何重新審視建築的營造與棲居。

重複與靜默的極限實驗:看阿布拉莫維奇自尋《煩惱》

張璐詩:先鋒行爲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鋼琴家伊高爾•列維特合作,在倫敦展開了一場長達16小時、挑戰身體與精神耐力的極限演出。

電影
關稅不會讓好萊塢再次偉大

對外國電影製作徵收關稅將削弱美國電影業。

我如何教人工智慧像畫家一樣思考

一位藝術家用德•基里科、霍普和多夫的作品訓練電腦——然後又加入了自己的作品,以作補充。

人工智慧會成爲遊戲領域的英雄還是反派?

對玩家來說,這可能讓遊戲變成一個鮮活的世界,但許多開發者認爲,機器學習無法與人類精心打造的體驗相媲美。

人物
貝聿銘回顧展:一位建築大師的「百感交集」

對話「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聯合策展人王蕾。與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那些輪廓鮮明的作品相比,他的人生無疑更加豐富複雜,難以被清晰定義。

收藏
藝術推手vs收藏家:Patrick Seguin與Jean Prouvé的跨界收藏課

Luning Wang:藝術家推手往往扮演銷售與學者的雙重角色,爲了建立藝術家在藝術史中的地位,推手作爲「學者」的功力不可小覷。

文學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尋找博爾赫斯

崔瑩:博爾赫斯曾說,「我一直在書寫布宜諾斯艾利斯」。我想著這句話,踏上了一段尋找博爾赫斯的旅程。不是朝聖,也不是考據,而是一種帶著敬意的靠近。

人物
對話許鞍華:我一直在拍自己誠實認同的電影

非非馬:聽這位年近78歲的香港導演談談兒時的教育、眼前的衰老和未來的計劃,以及50年的電影人生之路,讓她所相信的韌性和原則。

川普表示將對國外製作的電影徵收100%關稅

美國總統將貿易戰擴大到電影業,承諾防止「好萊塢之死」。

川普關稅對藝術界的影響——以及畫廊主寄望的特殊條款

藝術品交易是在藝術品被豁免的前提下進行的——但藏家們知道這一點嗎?

藝術
陳逸飛和他的時代

範庭略:在他離開20年後的今天,當人們重新回憶起陳逸飛,會感到在那個熱火朝天的歲月裏,時代選擇了他,他也擁抱了屬於自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