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娛樂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對話路易威登調香大師Jacques Cavallier-Belletrud:我是傳遞情感的信使

從業逾四十載的Jacques Cavallier-Belletrud表示,調香師的工作不僅需要呈現原料之美和文化的豐富性,也要透過氣味去喚醒人們「久違」與「未知」的情感。
3天前

小丑與蝙蝠俠的鬥爭史,也對映著美國當代政治的變遷

範力文:在大多數時間裏,這對宿敵的纏鬥,也呈現著美國政治的兩個端點,它們雖然迥異但內在互爲一體。但如今,情況或許將大有不同。
3天前

西安「出殼」展:藝術對商業一次「硬剛」

薛莉:與藝術和商業的通常合作不同,這個展覽由藝術家單方面挑選商戶,提出藝術方案,再由商戶決定是否合作。商戶能接受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意嗎?
3天前

安東尼奧•帕帕諾:指揮家要盡力激發靈感,但演繹不是隨心所欲

張璐詩:這位義大利裔的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表示,他理解義大利人的鬆散和熱情,但管理樂團,必需注重專業和自律。
2024年9月29日

「八方絲路」策展人陸於平:「絲綢之路」是多元且有彈性的

子川:大英博物館此次特展,呈現了在公元500至1000年間,不同人羣、物品和文化圍繞絲綢之路的聯結與流動。
2024年9月27日

抽象藝術家何偉:70%註定+30%偶然

薛莉:何偉發現,具體的形象很容易引起觀者思考:這個人在幹什麼?是男的女的?而理性思考會阻礙觀者進入感性。逐漸地,他把形象一點點剔除了。
2024年9月27日

對話蒲英瑋:貼上標籤,撕掉標籤

蒲英瑋說,一個藝術家總要面對很多石破天驚的時刻,因此TA必須擁有構建生命強度的能力,「能把自己的表達最終變成一種『存在』,這就是厲害」。
2024年9月24日

《姥姥的外孫》:何以慰真情

範力文:影片嘗試拆解並探討一道現實問題:現代人可以物化一切的理性,是否也終會將親情視爲賬目?
2024年9月20日

展覽「不信則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薛莉:這個展覽瞬間把觀者拉回本世紀前十年。那是中國當代藝術狂飆的十年,藝術家普遍有「在野」精神。
2024年9月20日

讓海風穿過遺棄建築,用樹木殘骸拼成森林

宋佩芬:在巴塞隆納親歷第15屆Manifesta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感受藝術的沉思、療愈與重生。
2024年9月13日

藍騎士藝術徵件展:一場捍衛心靈的冒險

薛莉:這是一次向青年藝術家公開徵集作品後的徵件展。這羣40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家,呈現出與上兩個世代創作者截然不同的面貌。
2024年9月13日

重溫「綠洲」:掀翻屋頂,撫慰人心

張璐詩:隨著「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旋律響起,現場的聽衆被擰成了一股繩。在生活的難處面前,人們不會認爲「煽情就是低級」。
2024年9月6日

考據與傳說:在浦東尋找一段「蒙娜麗莎傳奇」

溫江濤:浦東美術館的特展「光輝時代」中,來自普拉多博物館的《蒙娜麗莎》是最受關注的作品之一。這版《蒙娜麗莎》與羅浮宮的原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24年9月4日

對話亞當•韋恩伯格:惠特尼美術館不是一棟大樓,而是一種思想

吳可佳: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回顧自己在這家藝術機構的三十年生涯,並闡述在當今的紛亂世界中,一家藝術博物館的身份與角色。
2024年8月30日

對話劉曉都:在邊緣生長出質感

這位深圳坪山美術館的館長表示,以跨界身份在邊緣地帶運營一家藝術機構,也是一次體驗獨特的「格物」與「爲人」經歷。
2024年8月30日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音樂是生命的隱喻

演出中巴倫博伊姆未說一語,步態蹣跚。但在散場時,臺上包括巴勒斯坦、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在內的年輕樂手們,都紛紛轉向彼此並張開雙臂,一切結束於擁抱之中。
2024年8月30日

斯蒂格利茨:市場會失靈,政府也會失靈,但我們不應放棄希望

崔瑩: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稱,他的新書《通往自由之路》的書名受到了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的啓發。不過,他與哈耶克的觀點完全不同。
2024年8月30日

勞倫斯•韋納:言下之意

魏寧均:勞倫斯•韋納的「語言雕塑」並不只是那些印在不同材料上的文字,它也和觀看者的凝視,以及由此而發的浮想聯翩息息相關。
2024年8月22日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經常快步走,就不會那麼絕望

崔瑩:這位年過八旬、寫就《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分享她如何理解樂觀和淡定,又怎樣看待絕望與刻薄。
2024年8月21日

蘇施美術館:從藝術史中打撈「她們」的作品

宋佩芬:這家地處瑞士偏遠山間、遠離塵囂的美術館,卻致力於重新發現那些在男性敘事所主導的藝術史中被埋沒的女性藝術家。
2024年8月22日

法國影星阿蘭•德龍去世,享年88歲

阿蘭•德龍是上世紀60年代的萬人迷,輪廓分明的英俊外表是他的招牌。
2024年8月19日

丁乙:藝術家需要不斷了解自己和世界

Luning Wang:在Château La Coste舉辦「預示與回望」大型回顧展的藝術家丁乙,講述有關藝術創作的視野和意識。
2024年8月16日

浦東美術館館長李旻坤:我是藝術外行人

薛莉:開館3年的浦東美術館以一系列高質量展覽贏得口碑。董事長李旻坤自稱「兼任浦東美術館觀衆」。
2024年8月16日

《解密》:夢的陷溺與困鬥

範力文:電影力圖營造出一種錯亂且奇異的意境,故事的核心是一場博弈,而這場博弈真正重要的不僅是智力的比拼,也是心靈強度的搏鬥。
2024年8月9日

畫廊主Timothy Taylor:選藝術家主要看直覺

薛莉:作爲諸多知名藝術家的幕後推手,Taylor談論40年藝術經紀的祕訣以及和英國皇室家族聯姻對生意的影響。
2024年8月9日

大館藝術主管皮力:觀衆想看的展,和我們想讓觀衆看的展

薛莉:在商業氛圍濃厚的香港,觀衆能否消化「布魯斯•瑙曼」這樣的藝術展?皮力希望先把觀衆帶到當代藝術的起源中去。
2024年8月2日

《抓娃娃》:有關教育、親子與階層的痛點和爭議

非非馬:影片敏銳地捕捉到了現實中有關教育目標、親子關係、成功標準等諸多痛點議題,但也因爲世故與權衡,最終讓反思失去了力度。
2024年8月2日

《鄉下人的悲歌》:悲歌裏被忽視的傷口

範力文:這部改編影片還原了同名原著所記敘的,美國鐵鏽帶地區失落白人的重重絕境,也保留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懷舊濾鏡。
2024年7月26日

皮克斯的「續作時間」

魏寧均:影視IP的成長需要創作者的勇氣,這意味著要讓新的人物關係、矛盾和主題同時接受新老觀衆的審視,多數創作者並不願面對這一挑戰。
2024年7月26日

《猜火車》作者歐文•威爾士:談談那些「離譜」的角色

崔瑩:從書寫工人階級到罪案小說,這位蘇格蘭暢銷書作家表示,他喜歡「承受壓力的人物」,也願意把文字弄的亂七八糟。
2024年7月26日

一位資深遊戲設計師的失衡與轉身

張樂愚:十多年的工作中,周忠戎習慣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可以隨時體現價值的「工具」,驅動這一切的,始終來自於安全感的匱乏。
2024年7月19日
12345678910››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