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大師展,策展人不希望你只看大師

薛莉:「奧賽」等大師展輪番上演,策展人卻不希望只是「櫥窗式地展示傑作」,而是希望受衆能反思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思潮。美術館正在補上這堂文化課。

從內而生:卓納的藝術秩序

畫廊主大衛·卓納經手的藝術品動輒千萬美元。三十年來,他以內在的秩序與情感的溫度,悄然建立起當代藝術界的另一種基準。而支撐這份獨特成功的商業機密,藏在更深的地方。

藝術
回憶陳逸飛

薛莉:20多年前,我曾兩次訪談過陳逸飛先生,他說:我做喜歡的事,取得了一些收益,再用這些錢投資我喜歡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基本實現了我的價值。

重複與靜默的極限實驗:看阿布拉莫維奇自尋《煩惱》

張璐詩:先鋒行爲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鋼琴家伊高爾•列維特合作,在倫敦展開了一場長達16小時、挑戰身體與精神耐力的極限演出。

人物
貝聿銘回顧展:一位建築大師的「百感交集」

對話「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聯合策展人王蕾。與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那些輪廓鮮明的作品相比,他的人生無疑更加豐富複雜,難以被清晰定義。

收藏
藝術推手vs收藏家:Patrick Seguin與Jean Prouvé的跨界收藏課

Luning Wang:藝術家推手往往扮演銷售與學者的雙重角色,爲了建立藝術家在藝術史中的地位,推手作爲「學者」的功力不可小覷。

藝術
陳逸飛和他的時代

範庭略:在他離開20年後的今天,當人們重新回憶起陳逸飛,會感到在那個熱火朝天的歲月裏,時代選擇了他,他也擁抱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藝術
查茨沃斯莊園的花語:華麗與虛無

靜楠:從一場以「花」爲主題的展覽中,實則也可以看到一座莊園所歷經的風雨和起伏,以及人性的豐富與堅韌。

藝術
當藝術家把新技術當成顏料肆意塗抹

薛莉:有些科技藝術項目看起來就像科技公司的邊角料實驗,有荒誕的業餘感。這種創作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呢?

「超級經濟艙」:不可預測的身體,不可控制的藝術

魏寧均:安娜•烏登伯格的這場展覽體現了精心編排與混亂自由之間的張力,它突顯了這個時代的不可控性:最有影響力的時刻,也往往是最無法預見的時刻。

人物
對話安妮卡•易:萬物都在永恆的流變中,與之對抗非常徒勞

聽這位藝術家談談她那個龐大複雜、挑戰感官的藝術世界,以及在那些晦澀的觀念背後,她期待一位普通的藝術觀衆能收穫什麼。

曼谷:冉冉升起的東南亞藝術之都

Luning Wang:從西方引進的傳統藝術觀念模型在泰國很難奏效,在這裏,文化往往是由即興創作、流動性和深刻的個人聯繫所共同塑造的。

藝術
Lynne Drexler:從「藝術家的妻子」到「藝術家」,需要多少年?

薛莉:儘管婚前她已經是紐約藝術新星,但在婚後降級成「藝術家的妻子」。在去世20年後,藝術史終於將目光投向她的作品。

當藝術在春天來到城市

春季上海藝術展覽簡評。與熱鬧的交易季遙相呼應,那些城市中的展覽,同樣反映著藝術生態的水溫和活力狀況。

模仿宮崎駿,AI能做到幾分像?

斯蒂芬•布希:最近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被標榜爲「吉卜力風格」的動畫影像,其實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二者差距巨大,但令人鬱悶的是,有些人看著仿冒作品卻體會不到真品的美。

藝術
「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在變動的世界中,藝術何爲?

「四分之一人生危機」原指年輕人初入社會時的迷茫和焦慮,一場在阿爾卑斯山區舉辦的藝術峯會,則藉此概念探討藝術在當下面臨的困境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文化
當歐洲藝術家開始「杯葛」美國

張璐詩:川普政府的激進政策,尤其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調整以及對極右翼勢力的支持,使得許多歐洲藝術家不再視美國爲共享核心價值觀的盟友。

人物
對話馮唐:打好這手牌,過好這一生

當這位以「做成事情」爲使命的前職業經理人,遇到了一個消解一切確定性的創業時代,「成事」本身,也變成了一場充滿即興和碰撞的「真人秀」。

旅行
在古堡莊園春遊

張璐詩:我們從倫敦乘火車南下,一路來到法國西南的鄉野地區夏朗德,在這片向來屬於牧羊人、農民和獵人的土地上短暫避世。

藝術
《我們感到一顆星在隕落》:一場關於量子世界的燒腦藝術展

宋佩芬:在柏林一座曾經的電力工廠裏,藝術家普羅沃斯特試圖將翩然無序的量子世界,呈現爲可觀、可感的現實。

藝術
夢醒時分,回頭看見烈焰

徐海娜:緬甸,除了詐騙,還有什麼?在這個落後和混亂的國度,曾有一段短暫的轉型期,像是軍政府鐵幕的裂隙,也像是人們集體做了一場夢。

美術館
泰特美術館爲應對赤字削減近十分之一的員工

這家著名的英國藝術機構正在爭取在今年的多輪籌資之前實現收支平衡,支持其成長計劃。

藝術
藝術家瑪莎•瓊沃斯:這次個展的特點是「變老」!

薛莉:年齡帶來的經驗,對她是一種負擔。創作歷史長達60多年的瓊沃斯試圖擺脫「變老」帶來的束縛,回到最初的自由。

《無事生非》:看「抖森」在莎翁的舞臺上尬舞

張璐詩:古典劇場的屋樑下懸著閃耀的燈球,眼前這版世俗化的莎劇剝去學術外衣,讓人想到莎士比亞時代的戲劇本就是百姓茶餘飯後的消遣。

藝術
MoCA上海:一個20年民營美術館的新方向

薛莉:20年前,它將當代藝術帶入中國。如今爲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特色,MoCA上海決定——向西行。

美國
川普接管甘迺迪中心引發的波瀾

張璐詩:接管並整頓甘迺迪藝術中心,所彰顯的並非是川普針對文化個案的態度,而是他重塑美國文化認同的長期決心。

城市畫布:那些融入喧囂的街頭藝術畫作

城市街頭藝術是一種轉瞬即逝的作品,但這種短暫性也是樂趣的一部分。

創意產業抗議英國版權和人工智慧未來計劃

英國政府希望科技公司能自由挖掘網路來訓練演算法,創意產業則希望在模型成立方面更加透明,併爲使用他們的作品支付許可費。

「海拔1049」:阿爾卑斯山深處的藝術能量

宋佩芬:在白雪皚皚的山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不同形式的作品,搜尋能量生髮與流動的蹤跡。

超級80/20法則: AI時代下知識創作

李晉、貢潔: AI浪潮席捲全球,衝擊著不同行業,連帶顛覆傳統的藝術創作。筆者透過實驗,揭示科技進步能否提升作品質量,還是加劇兩極分化。

三位女性重繪全球藝術版圖:無題藝術博覽會迎來主題

在一個常被文化、地域和制度分界線所定義的世界裏,三位女性正在溫柔地重塑對話。

建築
煥活巴特略之家:高迪百年建築上的光影雕塑

宋佩芬:高迪在上世紀初完成的這幢建築傑作,本身就如同一頭斑斕奇異的巨獸,什麼樣的現代藝術創作才能與之匹配?

藝術
藝術家劉商英:在荒野中尋找

薛莉:曾任巴黎東京宮館長的卡佩蘭再次策展劉商英個展。他說,好的藝術無法用創作方式、創作媒介來概括,它們是超越時間的。

藝術
當昆斯遇到畢加索:藝術穿越歷史,映照人心

宋佩芬:傑夫•昆斯認爲,在這場將他的創作與畢加索的作品並置的展覽中,真正的藝術發生在觀看者的內心,來自被作品映照出來的「你」。

Beeple:技術將把藝術帶到哪裏?

薛莉:《每一天》讓Beeple成爲三位最貴的在世藝術家之一,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向Beeple的創作敞開了大門。

藝術
丹尼爾•克魯斯-丘博:時運與不朽

Luning Wang:拉長時間的線,只有少數藝術能與不朽之名共存。「不朽」的煉成,不僅要經歷名利場上一時的贏,或許還要經歷失落後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