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模仿宮崎駿,AI能做到幾分像?

斯蒂芬•布希:最近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被標榜爲「吉卜力風格」的動畫影像,其實稍用心觀察,就會發現二者差距巨大,但令人鬱悶的是,有些人看著仿冒作品卻體會不到真品的美。
攝影: Ewan White

隨著ChatGPT的能力實現又一個飛躍,自然會有一波人利用這些能力仿造偉大藝術家的作品。最新一位成爲媒體議論焦點以及OpenAI自身推廣一大主題的藝術家是宮崎駿(Hayao Miyazaki),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聯合創辦人——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甚至因此更換了他自己在X平臺上的虛擬形象。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被標榜爲有宮崎駿風格的影像作品。

我刻意用了「標榜」這個詞,是因爲那些東西雖然被說成「看起來像」出自吉卜力工作室,但那種相仿程度就跟說我「長得像」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差不多。顏色和形狀(大致上)都宛若真品。但只要稍加用心察看,就會發現二者其實毫無相似之處。各角色彼此之間沒有眼神交流。光影的交錯變幻、還有對木材或石頭瑕疵的細膩刻畫基本都是缺失的。

生成式AI影像能讓難以捉摸的事物具象化,以人眼可見的形式呈現出來。但它們也揭示了我們人類自身需要防範的風險。

您已閱讀26%(408字),剩餘74%(11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