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美酒

在日內瓦體驗美食的精度

張璐詩:主廚奧利維耶說,他去市場買雞蛋,農夫會講解蛋殼的厚度差別,並會特意爲他選出不大不小、剛好50克重的雞蛋。他覺得這種精度「很瑞士」。

一家義大利餐廳的上海歲月

範庭略:「一切都需要改變,這樣一切才能保持不變」,這或許也是義大利美食能夠持續展現魅力的原因。

飲一杯中國風土的威士忌

範庭略:碧空映照著峨眉山若隱若現的金頂,層巒疊嶂的畫卷徐徐展開。飲一杯飽含中國風土的威士忌,一種鳥啼花發憶少年的情感油然而生。

海德公園邊上的古英國美食考

張璐詩:我們看著「Meat Fruit」一頭霧水,主廚註明,這道直譯過來叫「肉果」的菜式,淵源可追溯到13至15世紀,主要材料其實是雞肝。

「可持續餐桌」理念在亞洲:精耕細作,物盡其用

蘇麗雅:有的主廚認爲,「可持續餐桌」概念雖然源自歐美,但與之相關的理念,其實一直深刻在東方文化的基因裏。

拜訪英格蘭鋒芒小廚

張璐詩:嘗過法國廚師用小牛內臟做的一道當地菜之後,混合醬汁的黏稠口感令我一時十分想念英國小廚清新利落的手筆。

春天的美味會迅速過期

鄭靜:對於上海人來說,刀魚上市,就是這個城的春信。但春天的美味都短暫,短到春天還沒結束,就要開始被食客嫌棄。刀魚的春天,只有半季。

尖峯時刻:香港中環的午餐攻略

香港中環是律所、銀行、投資經理和會計師雲集之地,而當各路人馬都搶著喫午餐時,缺乏經驗的人便會感到無比抓狂。

奢侈的一人食:孤獨美食家在香港的好去處

在香港喫飯常常需要人擠人,私密性算是奢侈品,但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地方可以讓你享受獨自喫飯的樂趣。

拜訪三位香港頂尖女主廚和她們的風味文化

放眼現今的香港餐飲行業,會發現不少技藝非凡、富有才華的主廚都是女性。本文邀你認識她們之中的三位頂尖選手。

花椒與藜麥的聚會

範庭略:成都的廣場上人頭攢動,陽光普照下人人都像笑臉的向陽花。而來自南美洲的風味又與這種氛圍融合在一起,像一次戲劇性的相遇。

那些香港茶餐廳裏的難忘時光

茶餐廳在香港是一種標誌性的存在,在這裏能看到銀行家和藍領工人拼桌,而濃郁且質樸的風味,也在每一天慰勞著分秒必爭的城市生活。

我的英國「黑暗料理」探索之旅

張璐詩:關於食物的風味,名聲不佳的地方特色哪裏都有,文化差異也總是存在,但如果不止步於此,總會有表面印象之外的發現。

點心、叉燒和美酒:一位頂級環球美食家的風味私藏

香港是一個多元和傳統文化的交匯點,這裏的美食常常讓我大喫一驚:既有耳熟能詳的老菜式,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品種。

好喫好看:一位名廚的香港漫遊

我們被香港的美食寵壞了,也習慣了享受充滿創意的用餐環境。於此同時,香港也是一個生機勃勃、興味盎然的城市。

冬至前的漫遊和習俗

張璐詩:聖誕季的燈火,瑣碎的賬單,異鄉的習俗,還有帶著鄉情的味道和絮叨,共同交織組成了這個冬天的冷與暖。

曼徹斯特的尋食與漫談

張璐詩:從這家新銳餐廳的各種細節裏,不難發現深藏在這座老城中的底氣與活力。

英中文化對比之七——譚榮輝談中西餐飲對比

何越:很難找到比譚榮輝更適合談中西餐飲文化對比的人了。中餐是最值得向海外展示的中華優秀文化,而美食是當今英語世界的最新文化殿堂。

世相與喫相

範庭略:從線下觀影到餐廳用餐,「體驗感」光環消失的原因之一,是對細節問題的持續輕視。

通過美食感受時代進步

範庭略:閱讀一位川菜大廚的人生經歷,能感受到過去四十多年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詮釋著「民以食爲天」的意義。

克利夫頓:一座百年莊園的軼聞與美餐

張璐詩:克利夫頓莊園已經有超過300年的歷史,這裏曾經被名家顯貴們流連凝視,如今則成爲了百姓們的休閒笑談之地。

飲食階級論

真人秀《黑白大廚:料理階級之戰》以獨特視角聚焦烹飪及飲食文化,並引發了美食愛好者們的討論:飲食的階級鴻溝在哪裏?

麪包與生活

範庭略:生活和麪包一樣,過去的一千多年都沒有改變,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樣子,生活是我們記住的樣子。

尋味在北方

範庭略:從黃驊的海鮮到瀋陽的「過年菜」,走馬觀花的旅途中,品嚐的不僅是風味和手藝,也能領略到不同的人們所相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