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日內瓦

在日內瓦體驗美食的精度

張璐詩:主廚奧利維耶說,他去市場買雞蛋,農夫會講解蛋殼的厚度差別,並會特意爲他選出不大不小、剛好50克重的雞蛋。他覺得這種精度「很瑞士」。
身在瑞士的法國廚師奧利維耶,受瑞士乳酪火鍋的啓發,「研製」出了乳酪舒芙蕾:用了兩種乳酪按1:1調配,佐以防風草和白葡萄酒,最後配上蘆筍湯。

在對瑞士菜的理解還停留在乳酪火鍋和烤馬鈴薯的階段,我重返日內瓦,在湖畔的The Woodward Auberge落腳兩天,探訪了由同一位廚師長奧利維耶•讓(Olivier Jean)掌舵的兩家餐廳。一家是偏重蔬菜料理的Le Jardinier,另一家是主打精緻法式技藝的L’Atelier Robuchon。兩頓飯連同與廚師長的幾段交談,讓我對瑞士飲食的烹飪邏輯和走向略有了一點印象。

日內瓦自中世紀便是商貿與文化的交匯地,地理上靠近法國,法式飲食也早早融入當地。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大批法國廚師遷入日內瓦,將法式菜譜與技藝帶了進來。到了二十世紀初,法國料理在歐洲上層社會風行,高級餐廳爭相採用法式做法,尤其體現在醬汁、奶油、紅酒等使用上。醬汁文化是最顯著的例子,從奶油白醬(béchamel)到紅酒減汁(jus de vin),都是法式風格;調味常見百里香、龍蒿、蒜和洋蔥;做法上也逐步從粗獷燉煮轉向焗烤、慢燉與清蒸。即便是瑞士傳統的乳酪火鍋(fondue),常見的白葡萄酒、肉豆蔻、大蒜等調味方式,也透露出法式影子。不過反過來,身在瑞士的法國廚師奧利維耶,卻是在受到瑞士乳酪火鍋的啓發基礎上「研製」出了乳酪舒芙蕾:用了兩種乳酪,按1:1調配,加了防風草和白葡萄酒,最後配上蘆筍湯。

當代日內瓦的餐廳在傳承之上,也有不少自己的發展。許多廚師長強調「風土」(terroir)概念,重視食材與土地、季節、氣候的關聯。奧利維耶工作過11個國家和地區,他曾在臺灣呆了六年半,也在巴黎也工作過,然後才搬到日內瓦。他說很喜歡瑞士,從廚師的角度看來,好處在於四季變化明顯,很多東西都可以在本地種植:洋薊、土豆、蘆筍、松露,甚至連藏紅花都能在日內瓦背後的山上種。肉類也一樣豐富:有牛肉、鴨肉、雞肉,各種禽類供應都距離城市不遠。奧利維耶所有的雞蛋都從日內外市郊一家農場裏採購,蔬菜則都來自靠近湖邊的農場。

您已閱讀29%(791字),剩餘71%(19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