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氣溫,高高低低徘徊了幾次,終歸還是沒能讓人感覺到入春。可老半齋的刀魚汁面,在元宵節後沒幾天就已經開始上市。對於上海人來說,刀魚上市,這就是春天到了。
對於何時入春,大家總是有不同的判斷標準。按照節氣來說,春打六九頭,到了立春日,就是新的一年開始。那時候恰好在年裏,把它作爲一年的起點,也十分妥帖。立春日,北方人喫春餅,用麪餅包裹著豆芽、韭菜、蘿蔔絲,外加醬肘子或是醬牛肉,做成春餅。這種歡樂的儀式感叫做「咬春」,我一直覺著,只有中國人會是這麼迎接春天。當人們還是嬰兒的時候,遇到喜歡或是新奇的東西,都會一股腦地塞進嘴裏,人們探索世界最本能的方式,是嘗它的滋味。我們把春天咬進嘴裏,品嚐它的滋味,算是迎接春天最隆重的方式,同樣的方式,也用來迎接秋天,那時候咬的是西瓜,稱爲啃秋,聽上去那種情感比春天更濃郁些,畫面感也更鄉土。
原先上海人是沒有什麼太隆重的咬春儀式,如果一定要找個對應的飲食風物,也就是春捲最爲貼切。同樣是用麪餅包裹著春天的菜蔬,比如黃芽菜和冬筍,但最後還需在油鍋裏炸下。它那金黃酥脆的外表,看著十分喜慶,加上應著春節的氣氛,所以有些說法會把它比作「金條」,帶著富裕吉祥的寓意,和春天的意向還有點距離。要說入春,不管氣象臺怎麼去核算數值,不管溫度是否達標,對於上海人來說,刀魚的上市時間,纔是最過硬的指標。在大家心裏,刀魚就是這個城的春信,一百年來是這樣,而且希望它幾百年後都不變。
您已閱讀20%(598字),剩餘80%(24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