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還沒有成爲照相機之前的2002年,法國攝影師Bettina Rheims來到了上海,用傳統的膠捲相機拍攝了上海各行各業的真實女性照片,從著名演員周迅到女性政府官員。她用鏡頭熱切地尋找著上海女性的精神,最後她發現上海的節奏如此之快、發展如此之快,以至於讓她的尋找與探索變得毫無意義。顯然西方人的視野無法定義上海女性的本質,她說:Men have their say, but women have their way。在Bettina Rheims的鏡頭中,全世界的奢侈品品牌已經厲兵秣馬,在城門口焦急的等待著進入這個巨大的市場。
與此同時,期盼這個市場出現井噴式爆發的還有各種紙媒,當然他們更多的是在扮演著輿論話題的製造者、引導者以及廣告版面銷售者的角色。那時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月薪三千元的編輯在引導月薪三萬元的消費者如何購買奢侈品」。媒體最喜歡引述的一本書,或者說被媒體封爲圭臬的理論教科書,是美國社會學家託斯丹•範伯倫在1898年撰寫的《有閒階級論》。他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19世紀末的美國上流階層中,那些與企業密切來往的暴發戶所組成的「有閒階級」,通過消費非維生所需要的時間與昂貴商品保持、展現身份地位,同時也脫離了勞動關係,並且輕視普通勞動者的生產貢獻,而這個階級的消費習性將會影響到社會的其他階層,無形中成就了一個浪費時間、金錢的社會風氣。
這本在2002年由商務印書館引進出版的理論書籍,第一次將社會學的焦點從生產轉向了消費。而在1999年出版人石濤先生引進到中國的另外一本暢銷書,則是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到了美國80年代的消費觀念,顯然要比一百年前的理論知識更爲詼諧幽默。這是美國作家保羅•福賽爾在1983年撰寫的《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當時有評論說,這本書給我們這個本應該沒有階級概念的社會的階級僵化進行了犀利而又殘酷的深層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