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食

追溯英倫自助餐衍變史

張璐詩:自助餐在17世紀由法國傳入英國,而且最初也並不是「簡陋」和「不講究食物」的代名詞。

一位久居倫敦的英國朋友,三年前搬到了南歐,最近回來一塊聚餐,發現每樣菜上桌,他都舉起相機擺盤拍照,這是以前他從來沒有的習慣。問他,他說長期在外,歐洲各國的人一提起英國菜,都只知道炸魚薯條,久而久之,他也就生出了捍衛自家菜系之心。

「英國無美食」的定見,就跟「英國天天下雨」的名聲相似,英倫夏季的晴天明明是常態,尤其是在高達30攝氏度的本週,有花園的人每天都擔心大太陽把植物烤焦;英國從農耕到牧牛羊、再到海產的資源也豐富而充裕,傳統家常菜當中的發酵、煙燻、煎烤等各大板斧,都並不比北歐各國遜色。要怪,還得怪戰後美國速食對各國市場的迅速壟斷,英國菜才落得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零落名聲。

然而這些年一代代廚師的本土菜意識陸續歸來,即使不計受外國影響的融合菜,「當代英國菜」也早已自成門派,城鄉里的好餐館開得目不暇接。但這其中,並不包括自助餐。

您已閱讀11%(368字),剩餘89%(28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