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文學和文化都充滿熱愛,那麼一本文筆流暢的食譜,應該是你熱愛兩者的最好結合。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短影片時代,食譜從最初的彩印圖書變成了美食app,然後隨著精美設計的手機畫面被低質量的文字敘述所取代,早期蘋果應用商店裏面那些設計優美的食譜app在過去十年中陸續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擁有幾千個不同的菜譜的app。不同的是後者可以將食譜的文字資訊朗讀出來,更多的家庭主婦們覺得做菜的時候能聽到有聲音指導她的烹飪工作就好了,精美的字體以及照片除了會佔用手機內存,在實際應用中起不到什麼作用。於是各種具有朗讀功能的菜譜大行其道,僅看手機頁面已經完全感受不到烹飪之美了。
但是科技在滿足了人們的偷懶習慣之後又會放過誰呢?隨著抖音短影片的橫掃千軍,跟著短影片一起做菜,造就了更多的抖音明星廚師。他們也許都不是什麼有名氣的餐廳主廚,但是他們吸粉有術、養粉給力,居然也改變了家庭主婦學習做菜的習慣。這種「手把手、一對一」教你做菜的烹飪課程,也是非常體現網路高科技的人性魅力。
當我看到這部出版於1893年的義大利名著《地中海飲食聖經》,在上個月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簡體字版的時候,不禁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爲在中國,有一個比這位義大利作者早了將近一百年的清朝詩人、散文家袁枚,他撰寫的《隨園食單》在1792年就已經出版了。這本今天在購書網站上可以用1元推廣價格購買到的中國歷史上的「食經」,依舊是很多中國美食文化愛好者的理想讀物。顯然對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觀點以及不同的立場,都會存在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我想今天最大的公約數應該就是「美食」了。我的一位朋友多次表示,與其派那麼多人去國外教授外國人學習孔子與老子的中文智慧,還不如派幾千名廚師去歐美教授他們如何快速做一桌中國菜。看到新近在中國爆火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也開始在倫敦教授中國川菜,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胃就是今天「最大的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