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美食

意麪「移民」到倫敦

張璐詩:義大利風味初抵英倫時曾是低廉的代名詞,然而如今意麪不僅正在演變爲不列顛的「國民主食」,意餐也已經與法餐的地位不相伯仲。

多年前就看過一項關於「英國小朋友最喜愛的食物」的調查,意大利麪(Pasta)居然將漢堡和炸魚薯條都踢了下去。年初在倫敦市中心的地鐵上幾次看到滾動播放的意麪課程廣告。一時興起,我也去「Sauce by The Langham」報了班,去上了一堂從零開始的手擀意麪課。2019年開始在倫敦老牌五星酒店Langham內啓動的這門廚藝課程,由廚房經理Millie Simpson主講。與我同一天報班的,有一對第二次來學廚藝的中年夫妻,還有一對目測20出頭的情侶,他們不久前到過羅馬以後,深受當地美食感染,於是決定一起來學做意麪。另外還有一位蘇格蘭來出差的中年男士,就住在酒店裏,碰巧當天是他生日,於是臨時報班,當是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這位男士說,自己平時在家經常做意餐,一邊學擀麪時,他就想起了自己家4歲的孩子,覺得一起「拉麪」是挺親子的活動。 對於忙碌的城市居民來說,意麪簡單經濟,醬料也不難把控,而且一次醬料可以多做點,放到冰箱裏可以分開幾頓。在人們對飲食健康日益講究的時代,微波爐餐食逐漸被取代,一道簡便的自制意麪在不列顛百姓的餐桌上變得極有競爭力。當然,微波爐版本的意麪也在超市最受歡迎的簡餐之列。

在意麪課上,我們從250克的麪粉和著蛋黃與牛奶、滴水不加地揉麪團開始,到一步一步做羅勒醬和番茄醬,幾個小時以後,眼前出現了由自己切、割、捏、扯出來的兩盒形狀各異的意麪,然後當場做了一頓午飯喫掉,過程中最深印象的是粗麪粉的大量使用。這麼一趟沉浸體驗下來的體會是:「移民」在外的食物大都增加了「可塑性」;結合你自身的文化和習慣,一千人心目中就有一千種意麪的做法。畢竟粗麪粉加水的麪條並非義大利首創,也更非義大利獨有。

您已閱讀29%(706字),剩餘71%(17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過路詩篇

張璐詩(Lucy Cheung),常駐倫敦資深媒體人,職業音樂人,旅居北京、希臘多年。專注音樂產業、文藝思潮與美食文化,視野遍及全球。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