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

和扶霞共赴「宴請」:發現中國美食的真相

即使在今天,無知和偏見也造成了一種預期,即中餐在西方就應該便宜。這正是扶霞•鄧洛普的新書所試圖打破的。

在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寫給幾千年中國美食的情書「Invitation to a Banquet」(宴請)中,一些最不經意提到的內容最吸引人。比如,她曾在牛津——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爲一次宴會烹飪了350條鴨舌;她還在烏魯木齊的哈薩克族割禮儀式上第一次嚐到了發酵駱駝奶;還有公元前7世紀齊國(今山東)國君齊桓公的御廚易牙據說擁有完美味覺,但也據說他爲了取悅齊桓公把自己的兒子做成了肉湯。

如果是其他美食作家,可能被質疑用力過猛,但扶霞的學識之廣、之深,以及極具感染力的熱情,不會遭到此類質疑。20世紀90年代,她成爲首位在成都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Sichuan Higher Institute of Cuisine)學習的外國人。自那以來,她通過寫作、新聞報導和美食之旅,試圖鼓勵其他人嘗試她這種冒險之旅來品嚐世界上最偉大的美食之一。

“Invitation to a Banquet」並不是一本烹飪書,而是通過在一系列章節中解釋關鍵食材和烹飪技術,講述美食在中國文化、政治、宗教和生活方式中的核心重要地位。我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安吉竹筍配金華火腿,知道了一品鍋(一種用上等食材調製的頂級湯,用扶霞的話說,「就像聆聽交響樂的前奏」)。還有一篇短文介紹了「曲」的魔力,「曲」可以用來發酵從紅酒到醬油等各種東西。我們還從書中發現了外來影響和後共產主義中國美食之間的複雜關係,具體體現在羅宋湯中。

您已閱讀32%(607字),剩餘68%(12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