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藝謀導演痛心疾首地告誡大家不要去觀看介紹電影的短影片的時候,其實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文化速食時代。在這個速食時代中,全世界最著名的麥當勞追隨者即將入主白宮,人們因此紛紛傳言以後的美國國宴可能都將是一視同仁的漢堡包。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覺得漢堡包和可口可樂應該是這個星球最平等的食品和飲料吧,因爲監獄囚徒喝的可樂與總統喝的可樂,應該並沒有什麼特供版與平民版之間的差別。
類似這樣的對比也可以去聯想一下遙遙領先的智慧型手機。自從蘋果手機出現以後,電子產品就沒有什麼奢侈品的屬性可言了。除非有人願意花更多的錢買一個純金製作的手機殼,否則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電子產品就跟汽水飲料一樣,都已經做到了真正的平等。都是沙子做的晶片,不會爲了某些權貴特製一種晶片,除非有人想放棄手機而使用傳呼機。當然,那條令人匪夷所思的傳呼機爆炸新聞也讓人感到了科技面前的人人平等,有的時候科技的普及除了帶給人們便利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消費習慣的改變。
一個很有意思的收視現象,便是那些被各種短影片介紹過的電影,都是很熱門的電影。各種充滿特效鏡頭的是首選,那些不一定需要去電影院去看的電影,其實短影片也懶得介紹。畢竟這個年代除了電影宣發需要花錢以外,流量更需要花錢。以前各大國營電視臺也做過類似的事情,1989年由著名演員劉曉慶主持的電視欄目《世界電影之林》,應該是中國大陸最早拿全球優秀電影的簡介當內容的電視節目。那個時候沒有加入國際版權組織的各種媒體,當時大家非常喜歡的外國文學雜誌《譯林》,可以在雜誌上完整刊登一部國外的暢銷小說,非常符合當年那種對知識的渴求猶如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的閱讀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