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張以豎版黑白照片爲主體的展覽海報中,貝聿銘仰頭走上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室內臺階,陽光正透過玻璃和鋼架結構的頂棚灑落進來,在他身旁的牆壁上留下大小不一、層次豐富的三角形光影。這些光影像是一片網路,又像是一幅抽象的藍圖,它們四散綻放,彷彿是在用無聲的幾何學方式,描述著這位建築大師所走過的人生。
照片中的美術館建築,歷經十年時間才終得建成,它也被視爲貝聿銘一生中最爲傑出的代表作之一:不僅通過精巧的三角形結構,解決了一系列異常棘手的現實問題,並且在兼顧莊重與謙遜的同時,以凌厲的現代性,重新定義了公共美術館的空間邏輯。它於1968年開始設計,當時貝聿銘51歲,站在今天回頭看,他超過百歲的人生,在那一年剛好行至半程。
同樣是在1968年,對於貝聿銘來說,也在走向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生階段:他已經爲自己作爲建築師的發展路線重新調整了方向,但事業卻正在挫折與機遇的交織中經歷著顛簸;他的建築風格愈發趨近成熟,但真正將他推向巔峯的作品還尚未到來;與此同時,他所身處的建築世界,也即將迎來激烈的思潮湧動,等待著他去做出能夠經受得起時間檢驗的變與不變。
您已閱讀6%(469字),剩餘94%(76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