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態

訪談
「只要大家還在較勁,中國的畫廊還是能有出息的行業」

對話五位立足北京的當代藝術工作者,在行業持續的不確定性面前,他們身在藝術的中心地帶,既要體悟生態的水溫,又要時刻準備摸著石頭過河。

曼谷:冉冉升起的東南亞藝術之都

Luning Wang:從西方引進的傳統藝術觀念模型在泰國很難奏效,在這裏,文化往往是由即興創作、流動性和深刻的個人聯繫所共同塑造的。

藝術
當藝術在冬天來到城市

注視那些作品,就如同注視在時間的河流中,那些繁塵的漂泊與留痕。

矚目與剝削: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上的原住民藝術

宋佩芬:原住民藝術得到國際市場的關注固然令人鼓舞,但被拋入藝博會和拍賣市場這個殘酷的世界,對這些藝術家來說也可能是一種暴力的體驗。

AI
AI與時尚:創意的主導權能否交給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正悄然成爲創作的一個重要助手,甚至重新定義了創意的邊界,設計者們如何做到下筆前胸中先有「意」?

藝術
對話喬志兵:藝術向前走

這位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館長表示,操持一家藝術機構如同一場修煉。親歷行業週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與藝術有關的使命、尊重以及堅持。

談藝錄
對話亞當•韋恩伯格:惠特尼美術館不是一棟大樓,而是一種思想

吳可佳: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回顧自己在這家藝術機構的三十年生涯,並闡述在當今的紛亂世界中,一家藝術博物館的身份與角色。

對話劉曉都:在邊緣生長出質感

這位深圳坪山美術館的館長表示,以跨界身份在邊緣地帶運營一家藝術機構,也是一次體驗獨特的「格物」與「爲人」經歷。

藝術
蘇施美術館:從藝術史中打撈「她們」的作品

宋佩芬:這家地處瑞士偏遠山間、遠離塵囂的美術館,卻致力於重新發現那些在男性敘事所主導的藝術史中被埋沒的女性藝術家。

丁乙:藝術家需要不斷了解自己和世界

Luning Wang:在Château La Coste舉辦「預示與回望」大型回顧展的藝術家丁乙,講述有關藝術創作的視野和意識。

浦東美術館館長李旻坤:我是藝術外行人

薛莉:開館3年的浦東美術館以一系列高質量展覽贏得口碑。董事長李旻坤自稱「兼任浦東美術館觀衆」。

藝術
畫廊主Timothy Taylor:選藝術家主要看直覺

薛莉:作爲諸多知名藝術家的幕後推手,Taylor談論40年藝術經紀的祕訣以及和英國皇室家族聯姻對生意的影響。

藝術
大館藝術主管皮力:觀衆想看的展,和我們想讓觀衆看的展

薛莉:在商業氛圍濃厚的香港,觀衆能否消化「布魯斯•瑙曼」這樣的藝術展?皮力希望先把觀衆帶到當代藝術的起源中去。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掌舵人的「糧倉藝術展」

宋佩芬:作爲挪威Kunstsilo美術館的創辦人,尼古拉•坦根推動將一座廢棄的糧倉改造成了北歐現代藝術的新地標。

對話勞倫斯•何浦林:藝術遷徙中的得與失

走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這位香格納畫廊的創辦人表示,在追隨藝術的遊牧中,他也能感受到時代潮汐的變與不變。

對話周大爲:藝博會的核心就是交易,我必需迴歸商業本質

在這位ART021的聯合創辦人看來,當下場面熱烈的藝博會並非前途無憂。對於未來,他所能相信的還是優勝劣汰的邏輯。

Fotografiska集團尤倫•羅斯:藝術機構如何平衡「情懷」與「營收」?

Luning Wang:這位Fotografiska集團的執行主席表示,藝術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首先應獲得藝術界認可,其次纔是商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