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蘇施美術館:從藝術史中打撈「她們」的作品

宋佩芬:這家地處瑞士偏遠山間、遠離塵囂的美術館,卻致力於重新發現那些在男性敘事所主導的藝術史中被埋沒的女性藝術家。

如果邀請讀者隨口說出幾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所浮現的或許都會是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名字。即使把名單擴展到十位甚至二十位,恐怕也很難出現一位女性藝術家的身影。畢竟,知道安圭索拉 (Sofonisba Anguissola,1535-1625)、內利(Plautilla Nelli,1524-1588) 或德羅西(Properzia de'Rossi,1490-1530)的人實在不多。

缺乏認知並非因爲女性藝術家不存在。根據戴維斯(Lori Davis)在她的播客「Her Half of History」中的研究,早在1454年,布魯日畫家公會中就有12%的成員爲女性,而到了1480年,這個比例更成長至25%。雖然無法得知1339年佛羅倫斯畫家公會的女性成員比例,但從她們的會費僅爲男性藝術家的三分之二這一規定來看,可推測她們也享有公會成員資格。由於根深蒂固的歷史偏見,女性藝術家們的成就和貢獻常常被忽視,甚至被埋沒,無法獲得應有的認可。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近代,女性藝術家的地位有所改善。然而,男女之間仍然存在顯著差距,許多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依舊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等待著被重新發現和認可。

您已閱讀11%(515字),剩餘89%(43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