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訪談

人物
對話安妮卡•易:萬物都在永恆的流變中,與之對抗非常徒勞

聽這位藝術家談談她那個龐大複雜、挑戰感官的藝術世界,以及在那些晦澀的觀念背後,她期待一位普通的藝術觀衆能收穫什麼。

藝術
MoCA上海:一個20年民營美術館的新方向

薛莉:20年前,它將當代藝術帶入中國。如今爲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特色,MoCA上海決定——向西行。

藝術
丹尼爾•克魯斯-丘博:時運與不朽

Luning Wang:拉長時間的線,只有少數藝術能與不朽之名共存。「不朽」的煉成,不僅要經歷名利場上一時的贏,或許還要經歷失落後的重生。

藝術
藝術家史考特•卡恩:75歲一夜成名

薛莉:這位78歲的藝術家,在接受美國五大新聞網之一的CBS採訪時說「我本來以爲自己會在窮困潦倒中死去,一輩子默默無聞。」

對話蒲英瑋:貼上標籤,撕掉標籤

蒲英瑋說,一個藝術家總要面對很多石破天驚的時刻,因此TA必須擁有構建生命強度的能力,「能把自己的表達最終變成一種『存在』,這就是厲害」。

談藝錄
對話亞當•韋恩伯格:惠特尼美術館不是一棟大樓,而是一種思想

吳可佳: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長回顧自己在這家藝術機構的三十年生涯,並闡述在當今的紛亂世界中,一家藝術博物館的身份與角色。

對話劉曉都:在邊緣生長出質感

這位深圳坪山美術館的館長表示,以跨界身份在邊緣地帶運營一家藝術機構,也是一次體驗獨特的「格物」與「爲人」經歷。

浦東美術館館長李旻坤:我是藝術外行人

薛莉:開館3年的浦東美術館以一系列高質量展覽贏得口碑。董事長李旻坤自稱「兼任浦東美術館觀衆」。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掌舵人的「糧倉藝術展」

宋佩芬:作爲挪威Kunstsilo美術館的創辦人,尼古拉•坦根推動將一座廢棄的糧倉改造成了北歐現代藝術的新地標。

對話冷林:北京的藝術生態依然生動

在這位北京公社的創辦人眼中,影響藝術生態長期趨勢的因素並非市場的起起落落,但畫廊需要時刻面對「耕耘」與「狩獵」的冒險。

金允哲的「跨物質」藝術:當岩石沉吟,當宇宙低語

對話策展人張尕,解析一位現代「鍊金士」藝術家,如何通過融合技術與感性,探索物質的潛能與宇宙的隱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