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

大師展,策展人不希望你只看大師

薛莉:「奧賽」等大師展輪番上演,策展人卻不希望只是「櫥窗式地展示傑作」,而是希望受衆能反思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文化思潮。美術館正在補上這堂文化課。

藝術
陳逸飛和他的時代

範庭略:在他離開20年後的今天,當人們重新回憶起陳逸飛,會感到在那個熱火朝天的歲月裏,時代選擇了他,他也擁抱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超級經濟艙」:不可預測的身體,不可控制的藝術

魏寧均:安娜•烏登伯格的這場展覽體現了精心編排與混亂自由之間的張力,它突顯了這個時代的不可控性:最有影響力的時刻,也往往是最無法預見的時刻。

當藝術在春天來到城市

春季上海藝術展覽簡評。與熱鬧的交易季遙相呼應,那些城市中的展覽,同樣反映著藝術生態的水溫和活力狀況。

藝術
《我們感到一顆星在隕落》:一場關於量子世界的燒腦藝術展

宋佩芬:在柏林一座曾經的電力工廠裏,藝術家普羅沃斯特試圖將翩然無序的量子世界,呈現爲可觀、可感的現實。

藝術
藝術家瑪莎•瓊沃斯:這次個展的特點是「變老」!

薛莉:年齡帶來的經驗,對她是一種負擔。創作歷史長達60多年的瓊沃斯試圖擺脫「變老」帶來的束縛,回到最初的自由。

藝術
當昆斯遇到畢加索:藝術穿越歷史,映照人心

宋佩芬:傑夫•昆斯認爲,在這場將他的創作與畢加索的作品並置的展覽中,真正的藝術發生在觀看者的內心,來自被作品映照出來的「你」。

Beeple:技術將把藝術帶到哪裏?

薛莉:《每一天》讓Beeple成爲三位最貴的在世藝術家之一,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向Beeple的創作敞開了大門。

藝術
丹尼爾•克魯斯-丘博:時運與不朽

Luning Wang:拉長時間的線,只有少數藝術能與不朽之名共存。「不朽」的煉成,不僅要經歷名利場上一時的贏,或許還要經歷失落後的重生。

藝術
漫談南韓藝術家姜明姬個展:忠於自我的表達才能傳遞

Luning Wang:有人會用市場表現和價格標籤去定義藝術的價值,但真正懂得理解藝術內核的藏家們會更珍視作品中的「感性」。

藝術
當藝術在冬天來到城市

注視那些作品,就如同注視在時間的河流中,那些繁塵的漂泊與留痕。

AI
AI與時尚:創意的主導權能否交給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正悄然成爲創作的一個重要助手,甚至重新定義了創意的邊界,設計者們如何做到下筆前胸中先有「意」?

藝術
藝術養分讓城市包容且自信

範庭略:對於城市而言,藝術的存在不僅意味著暫時的駐足和觀看,也在長遠地塑造著城市生活的面貌與品質。

藝術
藝術經濟滋養的靈動上海

薛莉:藝術賦予上海原有硬體新的概念,讓整個城市在藝術內容的映耀之下,有了新的解讀。藝術城市需要長期耕耘,不是一二十年,而是更長時間的接力。

賽博朋克:不曾褪色的魅力與焦慮

宋佩芬:一場以賽博朋克經典電影爲主題的展覽,追溯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科幻題材的所聯結的想像力和焦慮感。

西安「出殼」展:藝術對商業一次「硬剛」

薛莉:與藝術和商業的通常合作不同,這個展覽由藝術家單方面挑選商戶,提出藝術方案,再由商戶決定是否合作。商戶能接受藝術家天馬行空的創意嗎?

抽象藝術家何偉:70%註定+30%偶然

薛莉:何偉發現,具體的形象很容易引起觀者思考:這個人在幹什麼?是男的女的?而理性思考會阻礙觀者進入感性。逐漸地,他把形象一點點剔除了。

展覽「不信則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薛莉:這個展覽瞬間把觀者拉回本世紀前十年。那是中國當代藝術狂飆的十年,藝術家普遍有「在野」精神。

讓海風穿過遺棄建築,用樹木殘骸拼成森林

宋佩芬:在巴塞隆納親歷第15屆Manifesta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感受藝術的沉思、療愈與重生。

藍騎士藝術徵件展:一場捍衛心靈的冒險

薛莉:這是一次向青年藝術家公開徵集作品後的徵件展。這羣40歲以下的青年藝術家,呈現出與上兩個世代創作者截然不同的面貌。

考據與傳說:在浦東尋找一段「蒙娜麗莎傳奇」

溫江濤:浦東美術館的特展「光輝時代」中,來自普拉多博物館的《蒙娜麗莎》是最受關注的作品之一。這版《蒙娜麗莎》與羅浮宮的原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勞倫斯•韋納:言下之意

魏寧均:勞倫斯•韋納的「語言雕塑」並不只是那些印在不同材料上的文字,它也和觀看者的凝視,以及由此而發的浮想聯翩息息相關。

丁乙:藝術家需要不斷了解自己和世界

Luning Wang:在Château La Coste舉辦「預示與回望」大型回顧展的藝術家丁乙,講述有關藝術創作的視野和意識。

藝術
大館藝術主管皮力:觀衆想看的展,和我們想讓觀衆看的展

薛莉:在商業氛圍濃厚的香港,觀衆能否消化「布魯斯•瑙曼」這樣的藝術展?皮力希望先把觀衆帶到當代藝術的起源中去。

傑羅夫斯基個展:和中國哲學密切相關?

薛莉:波蘭抽象藝術家傑羅夫斯基神迷中國畫和中國哲學。策展人多德則認爲現代藝術史還需要補上包括中國、波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路易絲•布爾喬亞羅馬特展:傑作的記憶與蛻變

Luning Wang:當路易斯•布爾喬亞的作品進駐羅馬博而蓋塞博物館,屬於不同時代的藝術佳作在回望過去與預測未來之間建立起了生動的對話。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掌舵人的「糧倉藝術展」

宋佩芬:作爲挪威Kunstsilo美術館的創辦人,尼古拉•坦根推動將一座廢棄的糧倉改造成了北歐現代藝術的新地標。

奈良美智:可愛的形象,陰暗的底色

宋佩芬:那些卡哇伊的形象具有一眼就能識別的標誌性,奈良美智對童年和流行文化的借鑑不僅是懷舊的,也是叛逆和挑釁的。

梅瑞爾•瓦格納:禪意在自然中

薛莉:在西方藝術評論家的眼裏,瓦格納的作品中有一種禪意,一種自然與人合二爲一,自在自爲自樂的鬆弛感。

一塊石頭眼中的未來世界

薛莉:國際主流藝術展的常客,南韓先鋒藝術家組合文敬媛和全浚皓在北京展示最新作品。他們合作的出發點是一個提問:藝術是必要的嗎?

巴黎
2024年夏天迴響在巴黎的發令槍

溫江濤:隨著巴黎緊鑼密鼓地迎接日益臨近的第33屆夏季奧運會,城中的各種文藝活動也接踵啓幕,其中不乏精品項目,值得前去消磨與靜思。

花卉靜物三百年:在「花花世界」中看見時間的棱角

魏寧均:花卉靜物作品長期在藝術價值體系中遭遇「偏見」,但三百年來,這類創作卻以更爲細膩的方式記錄著世事的變遷。

金允哲的「跨物質」藝術:當岩石沉吟,當宇宙低語

對話策展人張尕,解析一位現代「鍊金士」藝術家,如何通過融合技術與感性,探索物質的潛能與宇宙的隱祕。

藝術
安塞姆•基弗:從廢墟中歸來

安塞姆•基弗的藝術常被視爲重複、過剩且昂貴的裝飾,但在佛羅倫斯斯特羅齊宮的最新展出中,他對堂皇的追求變得緩和,他的創作也迴歸到了最佳狀態。

藝術
陳世英:從恐懼中求平靜,從美好中悟掙扎

薛莉:這位正在威尼斯舉辦第三次個展的藝術家,通過雕塑作品繼續著他有關時間、空間和物質的思考。

藝術
威尼斯雙年展的商業周邊:「軟實力」與「慈善家」

Luning Wang:在以學術爲外衣,商業爲本質的各種盛會上,品牌在發力提升自身文化資本,藏家在彰顯自己的「軟實力」。而不做個人IP的傳統媒體人和寫作者纔是真正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