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風於歐洲風行100多年後的十八世紀末,英國派出了馬戛爾尼使團,以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伯爵帶領,繞過好望角,前往中國覲見乾隆。此次出訪以望拓展中英間的貿易,並締結外交關係。但最終中英間的第一次正式交往卻無功而返。
後人更多將這次失敗歸於兩方因文化、政治等背景所造成的在外交上不同的理解。但學者王宏志卻給出了另一個原因——翻譯。有趣的是,無論是英方僱傭的華人還是中方藉助的西方傳教士都無法直接進行中英互譯,多數時候他們需要另一種語言,拉丁語,作爲中介。甚至連英國人帶來的禮物清單,都同時有英文、拉丁語、中文三個版本。小到軍艦模型零部件的叫法,大到正式外交檔案,都在重重有意或無意的誤譯中被消解。
拉丁語成爲這場交流災難的源頭。試想翻譯艦船上紅夷大砲這樣的實體,需要從英語重新拉回至拉丁文那個還未出現加農炮的語境中,而後再轉譯給工業化水準不同的滿清中國。可想而知語意在其間的消耗。但爲了相互理解,拉丁文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扮演了中英兩者之間的媒介,哪怕效果沒那麼理想。
您已閱讀7%(445字),剩餘93%(59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