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只要大家還在較勁,中國的畫廊還是能有出息的行業」

對話五位立足北京的當代藝術工作者,在行業持續的不確定性面前,他們身在藝術的中心地帶,既要體悟生態的水溫,又要時刻準備摸著石頭過河。

夏日漸盛的五月,氛圍熱烈的北京藝術季如期而至。如果說陣仗軒昂的各大藝博會現場,是此間的藝術市場真正激烈角逐的最前線,那麼同期開幕的以北京798•751園區爲核心的「畫廊周北京」,則更像是藝術「後臺」一次集中開放展示的視窗,從中可以一瞥在北京的藝術生態中,不同的藝術機構更爲本色和日常的面貌。

和陰晴不定的季節性氣候相呼應,不難感受到藝術世界中所醞釀的焦灼氣息。經濟走勢和地緣政治環境等難以預判的外部因素,不斷拖累著消費的意願和市場的信心,而在僵局逐步成爲常態化的表象之下,重塑的勢能又彷彿在微妙的聚積之中。

在今年的「畫廊周北京」舉辦期間,我們拜訪了5位立足北京的一線藝術工作者,向他們提出了近乎一致的問題:在藝術市場的熱度尚難重啓、過往的發展方式難以爲繼的現實面前,在北京這個藝術生態的中心地帶工作,真實的狀態是什麼樣的?行業的持續顛簸會如何影響他們所堅持的藝術信條?而在重重挑戰之下,他們是否相信能爲生存和發展找到可持續的路徑?

您已閱讀6%(414字),剩餘94%(69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