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

訪談
「只要大家還在較勁,中國的畫廊還是能有出息的行業」

對話五位立足北京的當代藝術工作者,在行業持續的不確定性面前,他們身在藝術的中心地帶,既要體悟生態的水溫,又要時刻準備摸著石頭過河。

柏林不安分精神的一次爆發

宋佩芬:柏林向來偏好與觀念角力,而非膚淺的迎合。對這座城市中的衆多畫廊而言,藝術是一種必要的存在,是一種時而令人不安的探索。

藝術
畫廊主Timothy Taylor:選藝術家主要看直覺

薛莉:作爲諸多知名藝術家的幕後推手,Taylor談論40年藝術經紀的祕訣以及和英國皇室家族聯姻對生意的影響。

對話冷林:北京的藝術生態依然生動

在這位北京公社的創辦人眼中,影響藝術生態長期趨勢的因素並非市場的起起落落,但畫廊需要時刻面對「耕耘」與「狩獵」的冒險。

對話勞倫斯•何浦林:藝術遷徙中的得與失

走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這位香格納畫廊的創辦人表示,在追隨藝術的遊牧中,他也能感受到時代潮汐的變與不變。

裏森畫廊CEO:藝術家不分「中國的」和「外國的」

薛莉:與藝術家相處有豐富經驗的Alex Logsdail強調,藝術家首先要有遠大抱負和信念,同樣重要的是,要讓畫廊信服這種信念。

藝術
房方:藝術家常在作品中嘲諷我

薛莉:畫商的生意經肯定是賺錢第一,但房方認爲,必須是畫廊、藝術家和藏家三方都能賺錢,纔是健康持久的。

藝術
WOAW畫廊:爲何逆市成長?

薛莉:WOAW Gallery有獨到的品味和吸引藝術家的手法。疫情三年,這家畫廊迅速擴張,從香港到北京再到新加坡。

藝術
貝夢德: 用藝術跨界打造新奢旅體驗

Luning Wang:挑戰傳統藝術跨界的「MITICO」項目是一次酒店與畫廊共創的嘗試,也是兩個不同行業之間的彼此致意。

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板塊該翻篇了

薛莉:英國老牌國際畫廊裏森中國總監董道茲說,藝術家當下討論的議題,是我們選擇藝術家時比較看重的一個點。

藝術
林明珠:亞洲市場青睞色彩豐富的作品

薛莉:作爲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最早的探路人之一,林明珠不僅在將中國藝術家推向世界,對概念設計依然執著。

藝術
爲何要去布魯塞爾感受藝術?

Luning Wang:世界各地的藝術之都各具風情,在布魯塞爾,既可以一睹新秀藝術家的先鋒和個性,也能領略「老錢」藏家的耐心與低調。

藝術
「雙循環」時代的上海藝術周

卓睿:雖然藝術是全球性的,但在上海蔘展的畫廊主們卻表示,在疫情時期國際旅行不再通暢的情況下,他們的生意反而好過以往。

「移動」畫廊的韌性

疫情促使藝術經營者更加懂得變通,相比於在同一城市支付昂貴租金,不少中小型畫廊開始嘗試短租或閃租的「遊牧式」經營模式。

藝術
南法蔚藍海岸的「文藝復興」

Luning Wang:有人說南法適合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和富甲一方的藏家,但今天的蔚藍海岸並非是處處飄散錢味而不再具有波西米亞精神。

藝術
專訪國際畫廊巨擘伊萬•沃斯:亞洲藏家對我們特別重要

沈奇嵐:這可能是沃斯第一次如此深度地分享畫廊經營之道——如何從瑞士的一個小鎮起步,代理全球最重要的一批藝術家,並涉足文旅等領域。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停擺後的歸來

宋佩芬:Art Basel香港展會因疫情中斷一年後宣佈迴歸,雖然仍要面對諸多難題,但各大畫廊的參與熱情卻是意外的驚喜。

畫廊
畫廊新生態:大畫廊全方位挖掘內容價值

王陸寧:從開辦期刊到運營播客和社群媒體賬號,大型畫廊希望通過內容佈局,觸及更廣泛的受衆圈層。

藝術
魏蔚:賣畫重要,但並非最重要

薛莉:畫廊如何與行業各方聯動完善收藏體系?具有潛力的藝術家應具備哪些特質?厲蔚閣亞洲區創辦合夥人談了她的心得。

樂尚街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狂歡」之後

魏寧均:全球停擺之際,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風景獨好。上海兩個藝博會銷售火熱。疫情將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加倍放大。

樂尚街
國際畫廊開始垂青畢業生作品展

宋佩芬:國際知名畫廊豪瑟沃斯、貝浩登等開始主辦高校藝術專業畢業生作品展,爲藝術新人搭建平臺。

藝術
大衛•卓納:如何登上藝術權力榜巔峯?

沈奇嵐:傳奇畫廊主大衛•卓納把卓納畫廊稱作「天才經紀公司」。他坦承了畫廊與藝術家、藏家的相處祕訣,以及曾被挖牆角的痛苦。

樂尚街
北京畫廊周勇敢開市

林昱:在全球所有的展會都取消了的環境下,我們懷著最低的期待,開啓了2020第一個展覽,並遇到「報復性看展」的人流。

樂尚街
潮流藝術:拉低藝術門檻?

Luning Wang:潮流藝術家腳踏兩個市場:靠畫廊運作的傳統市場,以及靠個人IP營造的限量版衍生品市場。

樂尚街
疫情持續,中小畫廊如何存活?

宋佩芬:隨著疫情持續,線上展覽將越具創意,收藏家會有更多機會直接與畫廊和藝術家交流。但評估線上展覽的影響力還尚早。

贊助
金錢對藝術仍然影響巨大

斯賓塞:儘管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試圖從不光彩的聯姻脫身,但從藝術展、高得離譜的拍賣價格以及大型畫廊看,藝術界離不開企業贊助。

與FT共進下午茶:畫商沃斯夫婦

這對當代藝術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主夫婦,正準備更積極地進入中國。面對熱鬧又浮躁的中國市場,他們做好準備了嗎?

談藝錄
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中國性」不再重要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可佳:國際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大師級藝術作品已有較成熟的定論。新湧現的第二三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中國性」不再那麼重要。

談藝錄
中國當代藝術家挺進歐美市場的推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可佳:美國佩斯畫廊代理、合作的中國藝術家近30名。佩斯畫廊是如何挑選藝術家的?又是如何把藝術家和藝術品轉化成商業價值的呢?

西方畫廊的生意經

西方頂尖畫廊常配合大型拍賣季的時間,適時舉辦開放式藝術大師名畫周,以招徠顧客,並推廣作品。通常最上乘與最廉價的畫作最容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