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

南法蔚藍海岸的「文藝復興」

Luning Wang:有人說南法適合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和富甲一方的藏家,但今天的蔚藍海岸並非是處處飄散錢味而不再具有波西米亞精神。

巴黎畫廊主Kamel Mennour的南法別墅位於距摩納哥僅十分鐘火車車程的Cap d’Ail,幾個月前,他把這間 “Belle Epoque(美好年代)」 風格,且已有百年曆史的別墅打造成了一個臨時「展館」, 展出自己畫廊代理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走進別墅前,在花園裏就能看到藝術家Alicja Kwade的雕塑,她的作品近期也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戶外空間展出。走進別墅,門廳徑直映入眼簾的是觀念藝術家Michael Francois創作的,由156個透明玻璃球組成的雕塑裝置。從別墅另一側的陽臺眺望,不僅可以看到新晉藝術家Matthew Lutz-Kinoy創作的泳池,還能同時欣賞蔚藍海岸的美景。

Kamel Mennour的做法與後疫情時期畫廊的嘗試有異曲同工之處——跨界與合作。借力於觀衆「偷窺」藏家之家的好奇心,以及對在傳統白盒子空間內看藝術品的厭乏,這種將藝術和美好生活空間自然結合的展陳方式總能自動吸引來社群媒體的流量。但獲得流量並非是Kamel Mennour在自家別墅推出藝術展的初衷。佔據天時與地利,夏日的南法吸引來的不僅是普通觀衆,而是畫廊精準的受衆羣體:藝術藏家和業內資深人士們。因此,就算不對公衆開放,只是選擇性地接待來訪客人,展覽銷售也不出意外地達到了Kamel Mennour的預期。

畫廊主人Kamel Mennour,作品:ANISH KAPOOR,Monochrome,2015(中); CAMILLE HENROT, Untitled (11 Animals that Mate for Life),2016.(左)©Luning Wang, Galerie Kamel Mennour & the Artists/photo credit: Sophie Boulet
您已閱讀18%(752字),剩餘82%(35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畢加索與單身女孩

畢加索是歷史上充滿著變化的炫彩時代的文化先鋒,也是文藝巨匠社交圈的重要人物。藝術家本人歷經爭議,卻演繹出時代精神,鑄就出經久不衰的品牌效益。時至今日,「畢加索」不僅代表著家喻戶曉、至高價值的藝術,它更是一個文化符號和打破藝術、人文與商業邊界的象徵。「畢加索」的傳奇正是呼應了時下文化領域的形態與產業趨勢。《畢加索與單身女孩》專欄以生活在國際都市的華人女性的個人視角, 觀察文化藝術領域的熱點事件、解析「破圈」的文化現象, 對話業內領軍人物。「單身」與婚戀狀態無關,而是代表多元文化中個體的存在。

作者王陸寧(Luning Wang)常駐倫敦,布里斯托大學政治學學士,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碩士,現從事文化藝術項目諮詢與內容行銷。個人公衆號: 畢加索與單身女孩(ID:picassosinglegirl)小紅書/微網誌:Luning陸寧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