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與藝術機構面臨的考驗中,找到文化的可持續盈利模式已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在捐款與贊助銳減、人口結構變化的環境下,新崛起的世代人羣會更傾向於將資金投入或捐贈至與環境和可持續等社會議題關係更緊密的項目裏,而非傳統藝術機構和美術館。如此,機構在運營與收益模式上的革新就更顯緊迫。
不少亞洲與美國的文化產業人士敢於創新,利用企業運營的思維來經營機構,將展覽與體驗型消費結合實現創收;與品牌跨界合作、相互引流增加影響力;或與機構建立合作形成非傳統聯盟來豐富籌款與盈利管道。雖然文化領域的投資人知曉文化投資在增加品牌權益、社會影響力與傳承方面的益處,但如何平衡「情懷」與「營收」還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
在這場持續性的變革中,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算是一個代表性案例。作爲一家打破傳統運營模式的獨資創意產業,Fotografiska通過創新性的收益模式與品牌化運營實現了獨立運作。Fotografiska集團執行主席尤倫•羅斯(Yoram Roth)也是一位具有遠見的領導者,不僅將機構版圖擴張至全球範圍,還在長期經營策略中綜合了版權授權許可、品牌合作和特許經營等類目,使Fotografiska項目的開展不受地域與國界限制,又以可持續的版權盈利及內容輸出引起房產投資商興趣。在羅斯的支持與推動下,Fotografiska於去年在上海蘇州河畔開設了國內首家旗艦館。雖然上海館自成立已吸引衆多文化愛好者前來打卡,但它的盈利模式與擴張遠景仍鮮少被深入挖掘。
您已閱讀19%(626字),剩餘81%(26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