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大英博物館古印度展覽評述:這些神祇真的如此仁慈嗎?

本次展覽追溯了宗教意象如何通過蛇靈和寬臀女神在南亞及更廣泛地區紮根。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間,印度宗教傳統經歷了深刻的視覺變革。曾經以寶座、足跡或樹木等抽象形式表現的神祇,開始以擬人化的形象出現。本週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開幕的《古印度:活的傳統》展覽,追溯了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藝術的演變歷程。展覽探討了人們對於以有形方式看見、互動並從神聖形象中獲得安慰的需求日益增強;同時揭示了宗教影像不僅在南亞(South Asia)紮根,還沿絲綢之路(Silk Roads)傳播到中亞、中國以及東南亞。

古印度(Ancient India)表明,這三大宗教的視覺文化源自對自然精靈的長期崇拜:夜叉、夜叉女、那伽(蛇神)以及神聖的樹木。人們相信這些存在棲息於森林、樹林、河流和山脈之中。

這些靈體的吸引力廣泛而深遠:在整個次大陸的家庭生活環境中,都曾發現過小型陶製的夜叉夜叉女像,顯示它們在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神聖的生態觀念延續至今,人們仍將特定的樹木——如印楝、榕樹和無花果樹——與溼婆、毗溼奴等神祇,或瑪麗安曼、希塔拉等鄉村女神聯繫在一起。印度教、佛教與耆那教都提供了對自然世界的靈性理解,在這些傳統中,植物和樹木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生命體,更是神聖存在的具體體現。

您已閱讀20%(511字),剩餘80%(202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