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文學
一位諜戰小說家筆下的「焦慮時代」與「灰色英雄」

張璐詩:弗雷德裏克•福賽斯的小說《豺狼的日子》講述的是冷戰時期的故事,但其所探討的核心議題從未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語言
爲什麼我喜歡用分號

阿胡賈:分號不只是表示停頓,它還帶來戲劇性,有獨特的力量和節奏感,這是其他標點符號做不到的。

文學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尋找博爾赫斯

崔瑩:博爾赫斯曾說,「我一直在書寫布宜諾斯艾利斯」。我想著這句話,踏上了一段尋找博爾赫斯的旅程。不是朝聖,也不是考據,而是一種帶著敬意的靠近。

讀書不覺已春深

鄭靜:「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又冷,收拾書包待明年。」讀書這件事,向來是個難題。

從「史太公」看能不能通過ChatGPT、DeepSeek學習中國文史

林原:中國國內網路上有人問:「有了DeepSeek,文科是不是都白學了?」本文給出了該問題的答案——沒有白學。

齊澤克:「新自由主義」走向終結時的反思與重構

張璐詩:這位75歲的哲學界「不羈巨星」,以戲謔幽默的方式,分享自己對於政治現實和流行文化的批判與觀察。

文學
2025國際布克小說獎評審主席:文學是混亂世界的逃生艙

2025年國際布克小說獎最終提名名單出爐,對於入圍的五本小說和一本短篇小說集,馬克斯•波特表示,它們就如同爲混亂世界所準備的六個逃生艙。

文學
麥家:講故事的人,是從月亮上走下來的

崔瑩:在愛丁堡,聽這位中國作家講述自己在文學道路上的失意、迷失以及對於文字始終不變的信仰。

人物
對話馮唐:打好這手牌,過好這一生

當這位以「做成事情」爲使命的前職業經理人,遇到了一個消解一切確定性的創業時代,「成事」本身,也變成了一場充滿即興和碰撞的「真人秀」。

文學
若即若離的故鄉和那片「無用的土地」

崔瑩:華裔作家歐大旭的新作《南方》,並沒有鋪陳戲劇性的高潮,卻在細膩之處展開探討:在鉅變時代,是什麼在決定著人們的親疏和進退。

文學
英倫傳統出版業能否突圍經濟週期?

張璐詩:當黑膠唱片市場因消費者的情懷和體驗而復甦,實體出版市場能否同樣迎來回暖之日?

珍•奧斯丁時代的愛情:關於情感的浪漫與角逐

張璐詩:在她筆下,能讀到情感與門第、浪漫與算計的彼此交織,由此呈現的嬉笑怒罵和人情冷暖,時至今日仍然被咀嚼和品味著。

文學
Z世代爲什麼會喜愛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2024年,初版於1848年的《白夜》意外地成爲了暢銷經典文學作品。是什麼原因讓這本書煥發了新生?部分答案在於TikTok。

文學
純真博物館:「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

崔瑩:在這座與帕慕克的小說同名的博物館中,展品與情節一一對應,它們記述了一個平凡個體的人生故事,也儲存了一段獨特的文化記憶。

文學
在摩爾多瓦看普希金的塗鴉

崔瑩:享有「俄國文學之父」稱號的普希金生前曾流亡摩爾多瓦,如今在俄烏衝突的陰雲下,這位詩人在摩爾多瓦的地位又在經歷新的沉浮。

文化
崛起的英國盛事——英中雙語朗誦比賽

何越:雙語朗誦比賽以英中文化爲號召力,走出了「華社泡泡」,號召力強,團結力廣,將華人第一代、第二代以及英國著名作家等共聚一堂。

對話2024布克獎得主薩曼莎•哈維:書寫太空旅途中的「鄉愁」

張璐詩:小說《軌道》通過太空人的視角,寫出了太空旅行的瑰麗,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近似鄉愁的感情:距離地球最遠時,卻最感到是地球的一份子。

文學
對話李翊雲:我在尋找那種讀過之後依然鮮活的書

作爲2024年布克獎的評委,李翊雲說,她看待一本書的眼光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書寫即便並不完美,她也會嘗試去理解作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文學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作者:寫出那個活生生的人

崔瑩:安德烈•艾席蒙關於寫作的建議是:不必用複雜的語言去描述原本簡單的東西;不必像研究生那樣寫出一篇論文,卻把讀者抹殺得一乾二淨。

韓江:我們一輩子都在向悲傷張開懷抱

張璐詩:數年前,我曾與這位《素食者》的作者有過一次對話,她講述了自己如何從書寫黑暗與絕望,轉而去著眼人類的尊嚴。

文學
南韓作家韓江獲2024諾貝兒文學獎

53歲的韓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兒文學獎的亞洲女性和南韓作家。她獲獎之際,國際間對南韓的音樂、電影和文學成就日益欣賞。

茨威格
茨威格爲什麼自殺?

魏城:茨威格主要是因爲失去了歐洲這個「精神故鄉」而絕望自殺的。還有一種解釋,稱茨威格死於對人性的幻滅。

文學
《遺棄》:35年的文學傳奇

何越:時隔35年,薛憶潙的《遺棄》對當代中國仍有意義。其特別之處是對「權威」的批判,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是典型的精神狀態。

文學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經常快步走,就不會那麼絕望

崔瑩:這位年過八旬、寫就《使女的故事》的作者,分享她如何理解樂觀和淡定,又怎樣看待絕望與刻薄。

文學
爲何《鴻》入選英國《泰晤士報》最佳前十書籍榜單?

何越:張戎的四本著作雪中送炭,爲我架構了從19世紀中葉到1978年的歷史框架。故此,「張戎讀書會」更深切的意義,是「中國歷史讀書會」。

閱讀
愛丁堡圖書節總監:曾有人說書的死期到了,但這並沒有發生

崔瑩:和中國文化淵源頗深的蘇格蘭人Jenny Niven相信,人們總可以通過閱讀不同的故事,瞭解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狀態。

文學
《猜火車》作者厄文•威爾斯:談談那些「離譜」的角色

崔瑩:從書寫工人階級到罪案小說,這位蘇格蘭暢銷書作家表示,他喜歡「承受壓力的人物」,也願意把文字弄的亂七八糟。

戲劇
朱迪•丹奇:戲骨與莎翁

陳旭宇:這位年近九旬的英國女演員認爲,她始終都是一名莎士比亞演員:「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表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巔峯」。

小說
馬龍•詹姆士:我講的是殖民地英語,冗長且被動

崔瑩:《七殺簡史》出版十週年之際,憑其獲得布克獎的作者馬龍•詹姆士,回看這部以英語、牙買加方言和街頭髒話編織而成的暴力美學小說。

文學
布克國際文學獎管理人:人類通過文學互相給予

張璐詩:費埃梅塔•洛柯認爲,文學是最能使人共情的藝術形式。通過文學,你可以穿上別人的鞋,使用他人的想像,從而瞭解棲居在一個故事中的感受。

文學
《雲圖》作者大衛•米切爾:想像力是應對禁錮的解藥

張璐詩:在這位帶著野心書寫歷史與未來的作家眼中,想像力就如同一臺全自動的、永無休止的高頻隱喻製造機。

爲什麼你遲早會在艾麗絲•門羅的書中遇見自己?

竺晶瑩:1931年出生的門羅跨越20世紀向我們走來,在小說世界的落日餘暉裏,爲我們揭示了無數「你看,這就是生活」的頓悟時刻。

文學
重構的歷史發現抑或反智的歷史虛無 ——評汪暉《歷史幽靈學與現代中國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下)

姚新勇:《歷史幽靈學》經由對歷史的抽象、事實或對象(現象)的隨意擷取與拼接、論證的遊移、概念的置換,來編制一種似是而非的歷史。

文學
重構的歷史發現抑或反智的歷史虛無 ——評汪暉《歷史幽靈學與現代中國的上古史——古史/故事新辨》(上)

姚新勇:《歷史幽靈學》缺乏對歷史的基本尊重,對歷史的隨意肢解與拼接,隱含著反智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

文學
薩爾曼•拉什迪:走過遇刺陰影,文字是惟一的勝利者

張璐詩:這位印裔英國小說家,將兩年前的遇刺經歷以及此後的思考著述成書。完成這本回憶錄後,他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躺在血泊中無能爲力的人。

文學
張戎——首位獲得英國王室CBE榮譽的大陸華人

何越:上週三,安妮公主在溫莎城堡爲張戎頒發了CBE勳章,這是至今爲止英籍大陸華人在英國獲得的最高王室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