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兒文學獎

韓江:我們一輩子都在向悲傷張開懷抱

張璐詩:數年前,我曾與這位《素食者》的作者有過一次對話,她講述了自己如何從書寫黑暗與絕望,轉而去著眼人類的尊嚴。

文學
南韓作家韓江獲2024諾貝兒文學獎

53歲的韓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兒文學獎的亞洲女性和南韓作家。她獲獎之際,國際間對南韓的音樂、電影和文學成就日益欣賞。

爲什麼你遲早會在艾麗絲•門羅的書中遇見自己?

竺晶瑩:1931年出生的門羅跨越20世紀向我們走來,在小說世界的落日餘暉裏,爲我們揭示了無數「你看,這就是生活」的頓悟時刻。

文學
謝默斯•希尼:把生活寫成接地氣的詩句

崔瑩:希尼被譽爲「葉芝之後最偉大的愛爾蘭詩人」,他的詩歌並不高冷晦澀,但他寫下的日常感受卻總能打動人心。

對話瑞典學院負責人,談談諾貝兒文學獎的新趨勢

張璐詩:「見證文學」正在成爲諾貝兒文學獎聚焦的關鍵詞,如何理解這一文學分類?它又和諾獎的評獎趨勢有何聯繫?

安妮•埃爾諾:「只有我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崔瑩:這位諾貝兒文學獎新晉得主的寫作動力,來自於一種見證「存在感」的衝動。爲此她會嚴苛地剖析自己和過去,爲寫作掙扎,同時全力以赴。

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獲諾貝兒文學獎

瑞典學院稱讚77歲的格魯克以「毋庸置疑的詩意之音,以樸素之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意義」。評委們讚揚她從古典神話中汲取靈感的能力。

英國小出版社五年內兩度押中諾獎

僅兩名全職員工的英國菲茨卡拉多出版社5年內兩度押中諾貝兒文學獎得主,該社創立者說,出版商「一直在玩押寶遊戲」。

2018年和2019年諾貝兒文學獎同時揭曉

當代歐洲的兩位著名寫作者——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分別獲獎。

諾貝兒基金會執行主任:如何處理危機

海肯斯滕上任七年來面對過多次危機,最爲嚴重的一次是在今年5月:性騷擾醜聞導致負責評選諾貝兒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公開內訌,最終決定取消2018年的頒獎。

文化
石黑一雄:經濟這頭野獸牽制著文學

非非馬:諾貝兒文學獎新得主石黑一雄指出,作家得獎有偶然性成分,比如作品恰巧符合了時代當時的需求。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2017年諾貝兒文學獎

62歲的石黑一雄生於日本,5歲時隨父母來到英國。1989年,他的小說《長日將盡》曾經獲得過曼布克獎。

狄倫歌曲譯文:在風中飄蕩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爲一個人?加農砲彈要發射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

狄倫名作:在風中飄蕩

《在風中飄蕩》是巴布•狄倫的成名作,也是一首廣爲傳唱的抗議歌曲,激勵著數代人反戰,追求和平、正義和自由。

「遊吟詩人」巴布•狄倫

巴布•狄倫獲得諾貝兒文學獎引起了爭議,但這也說明狄倫寶刀未老。另外一個熱門話題是:他會不會拒絕領獎?

巴布•狄倫——獲得諾貝兒文學獎的歌手

很少有人預期今年的諾貝兒文學獎會頒給一位歌手,但他卻被瑞典文學院稱爲堪比荷馬的「最偉大的在世詩人」。

來自艱難世事的靈感

新任諾獎作家莫迪亞諾的靈感大多來自德國佔領巴黎時期,他率先觸及戰後法國迴避的「通敵」話題,由此撕裂了「法國完全站在抵抗運動一邊」的神話。

媒體札記:莫言幸福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鬧心」的高速,「鬧心」的景區,史上「最長黃金週」儼然變成史上「最擠周」。走到第14個年頭的黃金週政策成爲反思焦點。

FT社評:中國政改新動力

中國的改革者們應當堅守陣地。中國或許是在沒有進行政治改革的情況下,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但歸根結底,政治壓制是行不通的,因爲它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