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兒文學獎

來自艱難世事的靈感

新任諾獎作家莫迪亞諾的靈感大多來自德國佔領巴黎時期,他率先觸及戰後法國迴避的「通敵」話題,由此撕裂了「法國完全站在抵抗運動一邊」的神話。

近半個世紀以來,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每兩年就有一部著作出版。但這位上週榮膺諾貝兒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的法國作家卻表示,實際上他寫的是一部超長的小說。

「我一直認爲我是在以斷斷續續的方式……寫同一部書,」他在上週四獲得全球最具聲望的文學獎後告訴諾貝兒獎官網(Nobelprize.org),「當然,人們並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所寫的東西,人們不可能真的成爲自己的讀者……但我的感覺一直是,這45年裏……我寫的是同一本書。」

就像他在罕有的公共場合露面時所表現的那樣,莫迪亞諾的話讓人捉摸不透,而且情緒化。這位69歲的老人在發表演講時有些磕磕絆絆,甚至很難成句,以至於那位瑞典採訪者不得不在一旁提醒,讓他如釋重負。

您已閱讀15%(337字),剩餘85%(19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