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兒獎

「諾貝兒獎」的中國事實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劉遠舉:莫言作品的意義,他的獨立,常因他體制內的身份而被忽略。但作爲第一個公開的諾獎獲得者、一個官員,他擔當這份警醒和期望並不爲過。

23年前,在1989年這個對中國有些特殊的年份,當張藝謀帶著《紅高粱》獲得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的時候,《紅高粱》的作者莫言也許並未想到,23年後的今天,他會從臺後走向臺前,以諾貝兒文學獎獲得者的身份踏上歐洲。

基於中國人的諾貝兒獎情節,在傳言初起之時,由於莫言的身份、經歷、行爲,就網路就曾爆發激烈爭論,政治或文學、左右或族羣,針鋒相對。待到訊息落實,爭論就更爲白熱化。

如何評價莫言獲獎?首先,文學是富有彈性的,但即使如此,正如大多數文學界人士所認爲的那樣,莫言當然是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放在世界上也是傑出的,他的文學才能配得上諾貝兒獎的榮譽。作爲一個作家,莫言先生的這一成功值得祝賀,數十年的磨礪纔有今日的「亮劍」,甚至說他是中國文學的里程碑、體現了30年經濟發展帶來的自信和超越,也並不爲過。

您已閱讀12%(353字),剩餘88%(26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