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哲學
什麼是思考?

盛洪:思考是一種在衆多可能選擇中發現最佳選擇的方法,它的目的既然是發現最佳選擇,具體方法視情況而定。

人生
如果幸福不是終點,那我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伍治堅:你是誰並不決定你想要什麼,而你經歷了什麼、擁有多少、以及你每天心裏在想什麼,纔是真正塑造你偏好的核心因素。

齊澤克:「新自由主義」走向終結時的反思與重構

張璐詩:這位75歲的哲學界「不羈巨星」,以戲謔幽默的方式,分享自己對於政治現實和流行文化的批判與觀察。

哲學
隨機選擇、理性選擇和自然選擇

盛洪:隨機選擇比理性選擇更有效。理性選擇會加快演化。人類獲得正當行爲規則——天道的辦法,一是遍試,一是二階選擇。

文學
《遺棄》:35年的文學傳奇

何越:時隔35年,薛憶潙的《遺棄》對當代中國仍有意義。其特別之處是對「權威」的批判,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國是典型的精神狀態。

哲學
哲人其萎,吾將安放?追思成中英教授

張千帆:成先生過世了,但他的思想永存。他的精神也將繼續激勵後學在中國哲學這個共同的精神家園不斷耕耘、收穫。

哲學
讀耶魯大學出版社《哲學簡史》:西方哲學的脈絡是如何形成的?

何越:西方哲學並不晦澀難懂。相反,過去2500年裏,哲學與整個西方社會、宗教、政治、科學等互爲因果,相互影響。

哲學
機器真的會取代人類嗎?專訪中國人民大學王小偉

人與技術的關係來到了需要被重新審視的時刻。技術哲學如何回應這些問題:技術是中立的工具嗎?跟機器比,人的存在何以有意義?

英倫哲學節上的「AI與生存」之辯

張璐詩:如同論壇現場的一位主持人所說:「在座的各位以思考人工智慧與人類末日來度過一個週末夜晚,真是又喪又搖滾。」

哲學
清晰性與真實性哲學

林峯:金觀濤先生真實性哲學三部曲的第二部《真實與虛擬》,引發了我新的一個疑問:清晰性與真實性哲學之間存在何種關聯?

哲學
黑格爾如何看家庭與市民社會

高全喜:在黑格爾看來,倫理世界是法權的最現實體現;其法哲學中的市民社會吸收了英國政治經濟學有關勞動分工、國民財富和市場經濟的內容。

AI
爲什麼AIGC會加速「他者的消失」?

智慧創作時代,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生產和傳播者,比如最典型的紙媒,是會加速消亡,還是能迎來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盛洪:人工智慧會否毀滅人類,不僅是人們當下的經驗感覺,更是一個哲學判斷,即從終極來講,智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是需要認真討論的。

哲學
唯其簡單,才成複雜——談宇宙唯一極簡規則

盛洪:宇宙萬物,從最簡單到最複雜,從超弦到人類智慧,都服從唯一的一個極簡行爲規則。因此,「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教育
有了機器貓又如何?科學又不是全部!

秦軒:藤子先生也好,宮崎駿先生也好,他們可以通過這些還活著的地方,去想像百年前的生活傳統,帶孩子體驗這種傳統。

哲學
智識謙遜的重要性

凱莉:具備智識謙遜的人能夠看到自己身上的認知侷限和偏見,更關心事情真相而不是堅信自己沒錯,他們更擅長分辨真假新聞。

道德
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和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

盛洪: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應與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結合起來,並保持恰當的比例,纔會發揮好的作用。

哲學
「光就是這樣照進來的」:探訪英國鄉野小鎮的哲學節

張璐詩:「How the Light Gets In」舉辦至今已有13年。它的創辦者認爲,哲學不是玄學,應少點裝腔作勢。同時他也相信,強化公共性,並不等同於將議題膚淺化。

哲學
如何學會思考?既要用腦,更要用心

想像一下,一個知識淵博、理性超羣的人,卻在德行上有所欠缺。

元宇宙
元宇宙:它是綠洲,還是現實界大荒漠?

李晉、馬麗:最終元宇宙帶給我們的是社會關係的整合、多元的綠洲,還是一個個更加封閉的碎片,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問題。

文化
專訪尼古拉斯•博古睿:思想改變世界

黎蓉: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思考令曾經華爾街金字塔頂端的金融家尼古拉斯回到少年時的激情:哲學。他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中汲取靈感。

哲學
哲學重磅,美國人的治癒系?——海格隆德談宗教和資本主義

茉莉:一場大病之後正待康復的美國,需要一場新的「啓蒙運動」。美國人是否能從瑞典學者海格隆德的新書《今生》裏找到解毒劑?

科幻
陳楸帆:科幻作品要建立起一種對未來的樂觀想像

陳楸帆:應該傳遞更多積極資訊,幫助建立我們能用科技實現科技向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信念。

展覽
挑戰:爲漢娜•鄂蘭辦展

Louis Hothothot:德國歷史博物館爲一位以寫作爲主的思想家舉辦展覽,極具挑戰性。珠花胸針成了最具視覺性的展品。

與FT共進午餐:周濂

這位青年哲學學者走出書齋,與我們對話當下:如何在衆聲喧譁中堅持溫和理性?LGBT問題對今日中國爲何重要?大轉型時代,個體應當如何自處?

哲學
該不該多懂一點哲學?

邰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哲學這門學科,古老且值得尊敬,但真正在乎它的人卻越來越少。

與FT共進午餐: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

桑希爾:塔夫斯大學教授丹尼特興趣十分廣泛,他暢談對人工智慧、機器人、宗教及數字技術對社會影響的看法。

教育
技術之外,還有人生

孟薔薇:我算是一個「理轉文」的學生。那麼,在對待生活或者人生本質問題上,文理科人的思考有什麼差異?

學術
學者爲何穿上學袍?

毛壽龍:思想和思想家都是危險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或許我們應該希望學者穿上學袍,爲學術贏得一片天地。

引力波
從引力波談科學、哲學和自由的關係

許成鋼:美國物理學家上週宣佈,自愛因斯坦預言存在引力波以來,他們第一次直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這一重大突破刺激我們再次探討中國科學落後的深層原因。

佛教
我教女尼學武術

第十二世嘉旺竹巴法王:多數人認爲女尼的一生主要是學習和靜思。在喜馬拉雅地區,女尼傳統上扮演從屬角色,爲男性僧侶做烹飪、清掃的工作。學功夫提高了女尼的自信。

MOOC
姬十三的慕課表:哲學課上聊科學

果殼網CEO姬十三:對於沒有哲學基礎的人來說,這門課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又不至於讓我感到「不明覺厲」。相比科學和藝術等領域,哲學太缺這樣接地氣的入口了。

把哲學家請進企業董事會

哲學家德波頓:哲學和企業似乎全無關係。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實現收入最大化、以及打敗競爭對手。但事實上,企業和哲學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