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科技巨擘進軍軍事人工智慧領域暗藏風險

蓋耶:矽谷公司正將人工智慧運用於國家安全項目,但這迫切需要審查。

商業
商業競爭泛道德化:警惕道德審判異化市場理性

翁一:將商業行爲過度道德化會導致多重扭曲,企業可能陷入既要遵守法律又要滿足無限道德要求的困境,道德大棒也可能異化爲商業競爭武器。

人工智慧「教父」欣頓爲何從谷歌辭職?

這位教授擔心,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導致大量工作崗位流失和錯誤資訊氾濫。

道德
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和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

盛洪:作爲絕對命令的道德應與作爲自發秩序的道德結合起來,並保持恰當的比例,纔會發揮好的作用。

儒家
孟子「性善」說的理論失誤及消極影響

劉凌:脫離社會關係尤其是利益關係,抽象地從善惡角度論人性,是一個錯誤。問人爲什麼應該講道德,怎樣才能鼓勵更多人講道德,纔是真問題。

FT社評:讓員工成爲企業的道德指針

曾領導內部抗議的谷歌研究員惠特克辭職,反映一個日漸增強的趨勢,即科技公司員工試圖擔當所在企業的良心。

車企的「猴子實驗」與精英的墮落

魏登費爾德:德國工業界一直在追求技術上的卓越。但至少過去10年,這種追求是以犧牲倫理道德爲代價的。

哲學
該不該多懂一點哲學?

邰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哲學這門學科,古老且值得尊敬,但真正在乎它的人卻越來越少。

經濟
德國人的經濟觀沒錯

拉赫曼:義大利前總理蒙蒂喜歡說,歐元區問題部分在於「對德國人而言,經濟學仍是道德哲學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德國人沒錯。

江歌事件對映出轉型社會的人性、道德與法治困惑

李昊:中國需要在一個個案件中凝聚現代法治的基本共識,願我們在激昂呼喚公正時,能夠審視自己奉行的公正標準。

倫理
從種族歧視、警察暴力和虐殺動物談同理心

黃亞生:人類文明是從小同理圈向大同理圈演化的歷史,而向袋鼠、抱小孩婦女和和平示威者施暴的人,同理圈很小。

奶奶殺孫女慘劇與工具化的人

周健:人本身的善沒有成爲人行動的目的,而是把人當成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甘願爲奴」往往是人自己打造的。

道德
危險的道德優越感

斯卡平克:一項研究發現,連囚犯都認爲自己在道德上更優秀,不僅好於一般囚犯,還好過鐵窗外的良民。

禮貌
在過激的世界中堅守禮儀

蒂爾尼:禮貌要求我們友善對待彼此。最近去世的萊昂納德•科恩是好榜樣,在他身上,禮儀和道德渾然天成。

技術
高新技術會帶來多少道德難題?

FT副主編桑希爾:隨著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和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進步,每個人都急於弄清楚其對社會、經濟和道德層面的潛在影響。不妨先考慮三個問題。

自由主義的道德觀與國家觀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自由主義不等於道德虛無主義,但真正的道德觀念只有在自由交流的環境下才能建立起來,絕不可能通過國家強制和灌輸來實現。

懲治犯人應避免傷及無辜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孔子所謂「以直報怨」,我的理解,就是以符合道德的原則對待犯人。目前世界各國懲治犯人的大體方式是以怨報怨,讓犯人承受痛苦,但這並不符合道德。

反腐
性、通姦及愛情神話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官方高調使用「通姦」一詞,看似對官員的性道德要求高於百姓,實屬高舉輕打,淡化了性腐敗的危害,給權力與性的交換塗上了一層浪漫光澤。

逃犯
親親相隱還是大義滅親?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鄧聿文:讓親人互相檢舉揭發,無疑會摧毀正常的倫理親情,不但給個人家庭,也給整個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文革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金融業
重建金融業道德底線

FT專欄作家普倫德:在一個資產回報率多年停滯、只能藉助槓桿和過度冒險來提高股本回報率的行業裏,嚴重依賴獎金和與股價掛鉤的獎勵方式,是很荒謬的。

假如中國大學生聽了《公正》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承認不同文化和社會間的分歧,可能會迫使我們面對很多不舒服的東西:如日本和亞洲各國對戰爭歷史的分歧,如香港街頭大陸幼童撒了一泡尿。

媒體札記:以訛傳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事件的翻轉,足以證明人們是多麼容易被「正中下懷」地誘導,多麼難以擺脫「先入爲主」的標籤化印象。

道德
媒體渲染的「道德恐慌」

FT專欄作家庫柏:每隔一段時間,英國大眾媒體就會渲染一場「道德恐慌」,把某個人羣描述爲「民間惡魔」。「道德恐慌」的結果,是讓警方得到了更大的權力和更多的預算。

朗月下的一件小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在公共空間,好多人都會放縱自己的本能,樂於露出自己銳利的牙齒,刺向無辜的同類。諸多瑣碎的衝突,皆可歸之於一顆粗鄙堅硬的心。

「好人」、「壞人」之辯

天則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軍:好人是有所爲有所不爲的人,而壞人大都屬無所不爲的人。這一劃分標準雖籠統卻很實用,且有些中國古老哲學回光返照的意味。

雷鋒
學習雷鋒好榜樣?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雷鋒可以學習,但切莫把「學習雷鋒好榜樣」當作體制缺陷的遮羞布。否則,我們只會失去更多體制改進的良機。

道德
現代中國渴望新道德規範

FT專欄作家戴維•皮林:在中國越來越光鮮、日益現代化的外表之下,關於道德問題的辯論總是會再三浮現出來。這個國家如今開始渴求物質發展之外的其他東西。

道德淪陷是果不是因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澤基、解青:最近食品安全問題屢屢被曝光,但道德淪陷並非發生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經濟發展不平衡纔是病竈所在。

商學院講不講道德?

國際MBA教育顧問金泰爾:我曾在哈佛商學院教商業倫理,但我遭遇了一場「信仰危機」,我開始懷疑:教授這門課程本身究竟是否合乎倫理?

商學院
教授道德的商學院

讓經理人們在一所致力於道德教育的學校學習,不僅可以讓他們獲得一份清白的道德「體檢表」,還具有良好的商業意義。

西方
西方說教可以休矣

香港恆隆地產主席陳啓宗:當前全球正在五個方面發生根本轉變,首先是道德權威的再平衡。慣於對亞洲說三道四的西方,已經沒有理由顯示自己的道德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