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假如中國大學生聽了《公正》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承認不同文化和社會間的分歧,可能會迫使我們面對很多不舒服的東西:如日本和亞洲各國對戰爭歷史的分歧,如香港街頭大陸幼童撒了一泡尿。

假如,僅僅是假如,中國的大學生入校之後聽到的第一堂課不是《思想品德教育》,而是桑德爾教授在哈佛大學開設的《公正》課,他們會有何感受呢?

桑德爾教授關心的問題是,在一個社會中,我們如何對公正做出道德評判。這一問題之所以重要,一是關係到每個公民的道德自省,即你覺得怎樣做纔是合乎道德的,二是關係到每個公民對社會分配的看法,即你覺得在一個社會中應該怎樣分配財富、權力、機會等。

當這些孩子們聽到桑德爾教授講的第一部分,即從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考量公正的思路,他們會覺得越聽越有道理,甚至會感到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一種思想革命的刺激。所謂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其實就是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倡的功利主義。邊沁講到,道德的最高準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讓快樂更多一點、痛苦更少一點。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這一點,那麼我們在考慮道德規範和社會政策的時候就找到一種通用的標準,猶如我們在市場交易中找到了一種通用的貨幣。

您已閱讀12%(389字),剩餘88%(28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