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哲學

該不該多懂一點哲學?

邰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哲學這門學科,古老且值得尊敬,但真正在乎它的人卻越來越少。

這個聖誕假期,我們很多人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禮物。但英國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名譽哲學教授奧諾拉•奧尼爾(Onora O'Neill)剛剛收穫了一份大禮:上週,在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舉行的一場隆重儀式上,她憑藉自己在哲學上的貢獻獲得了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授予的100萬美元獎金。博古睿研究院是一家位於洛杉磯的研究機構,由生於巴黎的慈善家、投資家尼古拉斯•博古睿(Nicolas Berggruen)創立。

此舉讓我爲之歡呼的理由有很多。首先,沒有多少女效能在奧尼爾這般年紀(76歲)憑藉任何類型的智力努力獲得百萬美元獎金——遺憾的是,如今在英國,其他許多老年女性名人似乎要麼是烹飪節目主持人,要麼是皇室成員。

第二,看到哲學受到頌揚令人高興。理論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門學科古老且值得尊敬,但近年來,政府和學術界主要聚焦於技術和科學領域;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被置於次要地位——不僅是就大學和學校課程而言,也包括我們決定獎勵的思想。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估算,目前世界各地的各種競賽和獎項總計提供約3.5億美元獎金——這一數字近年來急劇膨脹,原因是很多億萬富翁慈善家紛紛設立獎項。然而,如果你仔細檢視獎項列表(包括由矽谷怪才們創立的「XPrize”),大部分獎金都流向了科學、醫藥、技術、乾淨能源等領域。直至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Berggruen Prize for Philosophy & Culture)創立——去年的首屆得主是加拿大著名哲學家查爾斯•泰萊(Charles Taylor)——幾乎沒有什麼大獎「僅僅」認可智慧的哲學思想。

您已閱讀38%(731字),剩餘62%(11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