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先生《從趙婷的獲獎感言談儒家主張的「性本善」》(FT中文網2021年5月6日)一文,對孟子「性善」論予以辨析,指出其本體論性質及脫離實際弊端,皆頗合吾意。但仍有些未便苟同之處,及若干未盡之意,謹冒昧略述於下,求教於作者和讀者。
愚以爲,研究先秦儒學,把握其學術特色至爲重要。儒家的學術動機,不同於古希臘哲人求真的好奇心,而是熱切的政治關懷,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說「務爲治者」。先秦儒學,乃是對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衝突的思想應對。而「春秋」與「戰國」不同的政治焦點,又制約了孔、孟的問題意識和論證主旨。前期,是「五伯」爭奪周天子控制權,以「挾天子而令諸侯」;「年少好禮」、並曾「適周問禮」的孔子不滿於此,因向弟子佈道,冀其成爲懷「仁」踐「禮」、不「犯上」的「君子儒」,以期維護、恢復「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禮權威,和「尊尊」、「親親」等級秩序。後期,則是「七雄」爭相使用戰爭手段,爭城掠地,搶奪人口和財富,以求「王天下」;而幼有慈母愛撫、及長親炙「仁孝」子思之學的孟子,憎惡這種生靈塗炭的血腥方式,便向衆君王進言,倡導具有悲憫情懷的「仁政」。
從學術淵源角度看,孟子「性善」論確是繼承了孔子「仁」學。但說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字,卻未必準確。在孔子思想體系中,「仁」與「禮」一體兩面、密不可分」:「克己復禮爲仁」(《論語•顏淵》);「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而「禮」則是其主導方面,更爲根本,所以便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由《史記•孔子世家》可知,孔子的終生追求和使命就是維護周禮——一種含有血緣溫情的等級制。以此而論,孔學就是「禮學」。其思維根源,則是建立在村落共同體基礎上的自然與血緣類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周易•繫辭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