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英中文化對比之一:西方將儒家視爲中國宗教是錯誤的

何越:現代英國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基礎上。如果說基督教與儒家存在共同點,那僅限於對社會關係和道德的定義與限定。

哲學
哲人其萎,吾將安放?追思成中英教授

張千帆:成先生過世了,但他的思想永存。他的精神也將繼續激勵後學在中國哲學這個共同的精神家園不斷耕耘、收穫。

儒家
儒商精神及其意義

王建寶:儒家明分工、通有無、反壟斷、倡自由、求平等、辨公私、圓福德的「哲學」思想和「宗教」實踐正爲全球商業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

儒家與魯迅,自由與寬容

張千帆: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必須保持適度的謙抑、懷疑與反思,尊重他人的基本道德判斷,至少不再全盤否定乃至抹黑自己不同意的信仰。

儒家
孟子「性善」說的理論失誤及消極影響

劉凌:脫離社會關係尤其是利益關係,抽象地從善惡角度論人性,是一個錯誤。問人爲什麼應該講道德,怎樣才能鼓勵更多人講道德,纔是真問題。

從趙婷的獲獎感言談儒家主張的「性本善」

鄧聿文:孟子所主張的「性善」具有本體論含義,也即在孟子看來,他的「性善」指的是「性本善」,這不只是朱熹的自我發揮。

孔子
孔子是真正的保守主義者——談將教師節設在孔子誕辰日

鄧聿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具有保守主義的特質。中國思想界應恢復儒家的本來面目。將教師節設在孔子誕辰日是有必要的。

日本
從福澤諭吉到澀澤榮一:新版日元背後的文明演變

王建寶:日本現代化進程中有窮兵黷武,也有澀澤榮一用《論語與算盤》實現經濟發展,經驗教訓值得所有人引以爲鑑。

市場
儒家與市場秩序可以相容

毛壽龍:儒家不僅不與市場經濟衝突,反而在君子不器、天下爲公的公共治理結構層次,支撐傳統國家秩序的治道變革。

儒家
陳志武:這一次市場會戰勝儒家

耶魯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志武認爲,在過去幾千年儒家和市場的較量中,儒家總是勝出,但這一次終將不同。

子女該不該「依法」盡孝?

上海市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子女不探視父母可被起訴,甚至可能影響信用。然而這樣的法律能有多大實際效果?孝道入法合理嗎?

網路言論的自由與邊界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堅持言論自由並不表明我們認同劉清平辱罵儒家的立場,更不是縱容辱罵,而是因歷史上已經有太多次血的教訓,讓我們看到國家干預言論帶來的災難。

熊十力與儒家共和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甄嬛傳》和《共和與經緯》的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認爲,只要理由正當,便可用權謀實現。制度與規範是次要的。

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的血液裏

讀者clayuu:現在的人研究儒家思想,總是希望效仿西方,希望找到對等的地位,於是「儒教」的稱呼越來越廣,但是這也太自貶身價了。

儒學只是「橡皮糖」

讀者heyangyang:我們的腐儒,把儒學當成隨便捏的橡皮糖,想怎麼解析融合都行,就是賦予專制和王道以合法地位,然後說這就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獨有的價值觀。

儒家進入中國政治思想中心

中國學者秋風:2011年,一個更爲明顯的趨勢,是儒家快速進入中國大陸思想和政治中心。中國思想界充當西方常識傳播者的時代已經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