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文化

從趙婷的獲獎感言談儒家主張的「性本善」

鄧聿文:孟子所主張的「性善」具有本體論含義,也即在孟子看來,他的「性善」指的是「性本善」,這不只是朱熹的自我發揮。

華裔導演趙婷的《無依之地》斬獲今年奧斯卡大獎,成爲輿論討論的熱點。她在致辭時用中文說,兒時和父親一起讀《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這(獎項)頒給所有擁有信念和勇氣,保持內心善良,保持對他人善良的人,無論要做到這點有多麼難,無論身處何方,總會發現人性的美德,希望與善良的人分享這次榮耀。」趙婷的這個獲獎感言,對中國文化是一次很好的傳播。

不過,我關注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想談談孔孟思想中有關性善的說法究竟指的是「性本善」還是「性向善」,這一點在儒學研究中有很大爭議。《三字經》是儒家的一本啓蒙讀物,「人之初,性本善」是該書的首句。由於《三字經》的廣泛傳播,今天普通民衆不假思索地把孟子的「性善」看作「性本善」,而研究儒家的學者,由於受朱熹的影響,大多數也理所當然地認爲「性善」指的是「性本善」。

持「性向善」的學者和民衆也有,但不多,臺灣學者傅佩榮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相信傅佩榮先生聽了趙婷的這番話,一定會認爲她被《三字經》和朱熹所誤導。他強烈反對說孟子的「性善論」說的是「性本善」,認爲那是朱熹對孟子「性善論」的歪曲,是朱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孟子的看法。在他看來,孟子的「性善論」應該指的是「性向善」。他所持的理由是,「性本善」不符合現實人性,哪有人生下來就是善的,它無法解釋世界上存在的各種惡,因此孟子「不會這麼蠢」。傅佩榮先生主張回到原典去看,而不要被朱熹誤導和嚇到。這確實是一個正確的解開這個爭議的方法。

您已閱讀18%(604字),剩餘82%(28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