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

《詩詞大會》爲何難帶來詩意?

鄭靜:推廣古詩詞已成爲中國的一股社會風尚,但背誦和競技難成詩意,「知來路,明去意」,知行合一,方顯詩意。

從2016年開始,《中國詩詞大會》成爲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在中國掀起古詩詞的熱潮。但五年下來,節目走進了「重故事,輕知識」的套路,有種「春晚」的即視感。而這次新冠疫情中,日本的援助物資上的詩詞錦句,讓中國人觸動,頻頻刷屏。「知來路,明去處」這纔是推廣古詩詞的真正意義。

2016年的春節 ,《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開播,一經播出就收到好評不斷。從那時候開始,誦讀古詩詞成了一種熱潮在全國蔓延開來。到了17年第二季的時候,收視率一路飆升,總決賽那期關注度更是達到0.941%,而當日上午新聞聯播也只有1.2%左右的關注度。

除了中國詩詞大會,2017年一系列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央視推出。《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等都相繼被捧紅,被觀衆們稱爲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今年詩詞大會的冠軍彭敏,折冠之前就曾是《中國成語大會》年度總冠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冠軍。

您已閱讀14%(372字),剩餘86%(22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