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瑞典酒店事件在中國國內引發了廣泛的關注,網路上的評論鋪天蓋地。從評論中來看,大多數的民衆或者說主流的意見都對曾家三人的行爲持批評態度,認爲他們的行爲違反規則,不體面,無尊嚴。相比之下,從民族主義出發的言論反而是少數。這和過去凡是涉外事件往往動輒引爆網路民族主義怒火的情形非常不同,這一次少有過去經常聽到的那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把個體小事上升到民族大義和國家較量的言論,倒是更多的是對個體行爲的批評和反思。這應該說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四十年間,中國的「硬體」進步有目共睹,舉世稱讚。近年來,「倉廩實」的國人更蜂擁出國,要親眼看看外面的世界。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達到1.45億人次。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的海外旅行將會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民衆海外旅行的總量的四分之一。但是「倉廩實」並非馬上就能「知禮節」。相比硬體,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這樣的「軟體」的進步往往是滯後的。這也是爲什麼這些年關於中國人在海外的種種行爲的批評非常多。不過從這次瑞典事件來看,大多數的國人已經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什麼樣的行爲是體面和受尊重的。而且最爲可貴的是民衆沒有盲目地把一件個體事件上升到集體和國家的層面。同樣,國內民衆對當前非常嚴重的中美貿易戰的網上輿論到目前爲止整體上也是理智和節制的。在我看來,這些現象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之一,值得高興。
在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看來,中國最大的事和最大的歷史就是如何將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和,也就是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更新與進步。黃仁宇把這稱之爲「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事件」。在他看來,從康有爲到蔣介石乃至後來不同階段的失敗「必須被視爲階段的調適,以達成一致的終點」。他還說:「對我們這些有後見之識的人來說,這點很明顯,但舞臺上的演員看不到」。從文明和文化角度來分析當今的中國以及其未來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遺憾的是,匆忙於追求「硬體」進步和「大國重器」的人們往往忽略了這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