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華東師大教授馬奧尼:中美高等教育現狀的差異

馬奧尼認爲,從1980年代起許多美國大學採用的「高等教育商業模式」帶來諸多弊病,中國高等教育還有需改進之處,但已取得關鍵突破。

「掃地僧迷思」,應適可而止

劉遠舉:公衆對「韋神」的追捧,不是中國社會對知識、專業的推崇,恰好相反,這波造神的本質是反智、反專業的。

爲什麼高考作文題目會心靈雞湯化?

劉遠舉:在缺乏思想資源、缺乏邏輯的一代人身上,非要考察思辨能力,就只有心靈雞湯一途了。簡而言之,用蘿蔔雕花,不用金玉。

股價
跨界收購潮玩公司,量子之歌點燃投資者熱情

自該成人教育公司披露通過3月31日的大型收購進軍潮玩業務以來,股價已上漲兩倍。

詠竹坊
靠AI打翻身戰 聲網首季盈收雙升

這家實時互動技術開發商,因實時線上虛擬導師和對話玩具產品需求上升而獲益。

兒童
六一節,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徐海娜:當六一節來臨的時候,做家長的要多想想自己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妨和孩子談談心,看看自己能爲孩子做什麼。

美國
川普爲什麼要對留學生「趕盡殺絕」?

李瀚明:留學生是最好捏的柿子,一來打擊了美國未來的移民羣體;另一方面將高等院校扣帽子汙名化,也是鞏固自身基本盤支持者的好法子。

教育
從復旦校友億元捐贈看「文科無用論」

劉遠舉:市場經濟40年,很多中國人對生產的認知,還停留在理工科、工程師、工人、工廠上。

與哈佛較勁說明川普真要閉關鎖國嗎?

圍繞川普政府禁止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法律戰將會持續下去,但世界各地先前準備赴美留學的年輕人將會猶豫,而那將是美國的損失。

高三應該休三天

劉遠舉:家長們抗拒雙休是一種「囚徒困境」。如果自己孩子雙休,別人卻沒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會在考試中喫虧。於是大家都不願意雙休。

有了人工智慧,學生仍需獨立思考

奧康納:生成式人工智慧爲學生提供了一條誘人的捷徑,但如果在學習階段就依賴它,學生可能無法掌握一些重要的技能。

人工智慧課程進學校的隱憂

徐海娜:日常生活中,AI的出現使得我們做事的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但人類也會利用AI做壞事。在AI課程進學校的同時,AI倫理能否得到足夠重視將成爲巨大隱憂。

香港
從「共生」視角看香港與東盟國家的文教融合與挑戰

王英良:從地緣角度看,全球沒有任何地區能夠出現類似「中國-香港-東盟」這樣的基於共同儒家文化和商業文化而在地緣上緊密連接的地區。

利用寒假「彎道超車」,真的有必要嗎?

徐海娜:上學要有上學的樣子,寒假就要有寒假的樣子。寒假,也許正是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好好經營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我們是否在進入「後讀寫」時代?

薩拉•奧康納:技術改變了許多人獲取資訊的方式,我們不再閱讀較長、較複雜的文字,而是轉向簡短的社群媒體貼文和短影片。

腐敗
從李宗義案例看中國高校生態

林原:中國國內各高校腐敗現象極爲嚴重,公權力異化爲牟取私利工具的現象司空見慣,最嚴重的腐敗問題當屬行賄、受賄。

親歷中國民辦高校中的「中國式選舉」

林原:本來我以爲聯誼會會議要採取類似圓桌會議的形式,但會議實際上沒有任何「聯誼」、交流活動,我也沒有與其他知識分子交談的機會。

教育
港澳在中國教育強國建設中能發揮什麼作用?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李盛兵受訪表示,港澳地區由於獨特的歷史淵源和制度優勢,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能起到戰略支點、絕對強點的功用。

帶孩子去博物館,有意義嗎?

劉遠舉:中國孩子很可憐,大人們去KTV、麻將館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但中國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這個理由通常都是學習知識。

音樂
從鋼琴大師身上,學習成才的祕笈

徐海娜:讓孩子們享受音樂,追尋自己更加重要,也就是說,要弄明白自己渴望成爲什麼樣的人,並委身於這個目標,纔是成才的祕笈。

豪瑟沃斯畫廊:局外人致藝術家的情書

豪瑟沃斯畫廊從瑞士起步,逐漸發展爲全球知名的藝術機構。創辦人秉持「藝術家至上」的理念,始終堅持爲藝術家提供支持,尤其關注被主流忽視的藝術家和女性藝術家。

教育
我們這個時代教師的神聖職責

林原:教師需成爲拯救自己靈魂者,也成爲拯救其他衆多靈魂者。「滿口馬列主義、滿腹男盜女娼」者應該受到唾棄。

教育
氣候變化教育不能缺少跨文化視角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共同的解決方案,但不同地區、不同人羣所遭受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差異尤其體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

人工智慧即將顛覆傳統教育的四個方向

趙勇:將「優秀」定義爲考高分是有問題的,畢竟AI已經能考得比絕大多數人更好了。

爲什麼不能讓小學帶智慧手錶進校園?

劉遠舉:校園霸凌主要是因爲校園的封閉性,到了大學,隨著封閉性降低,霸凌也就消失了。但條例的一部分卻在加大這種封閉性。

家庭學校的蓬勃發展

在疫情爲新的學習方式打開大門之後,對傳統教育不滿的家長和孩子開始轉向在線學習。

「兔子喫草」的中國教育

林原:教師不從學生身上謀取不當利益是基本職業道德。然而在當今中國社會,很不幸的是,教師從學生身上謀取不當利益是較爲普遍的現象。

新加坡
能用AI高效學習的時代,爲何還要寫到手指變形?

徐海娜:我們需要停一停,想一想,孩子們花在教室裏那麼多時間,是否學到了真正有用的東西。這些其實無關科技,而是源於觀念。

教育
我在奧克蘭最窮區當老師,最怕學生的精神變得貧窮

在貧困和高犯罪率的劫持下,教育會呈現出另一重面貌嗎?紐西蘭教育奉行的平等、多元和寓教於樂還能否繼續?

南韓央行行長呼籲限制從首爾高檔社區招生

李昌鏞表示,由首爾高檔住宅區江南區引領的殘酷競爭正在推高房價和借貸,加劇不平等。

在教師節追憶授業恩師倪世雄教授

王英良:倪老師是中國國際關係學界與實務界的一代宗師。他見證了中美關係的變遷,他爲中美關係向好而高興,爲中美關係惡化而憂心忡忡。

教育
美國人對四年制大學學位失去信心

教育專家表示,入學率下降的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學生債務危機。

FT社評:人工智慧走進課堂會創造怎樣的未來?

新的技術必將改變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育
你可以成爲孩子的「重要他人」嗎?

徐海娜:「重要他人」幫助孩子瞭解、突破自己,提升看待生命的眼界和高度,提供更遼闊的視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充滿愛的力量。

大都會博物館如何靠「普世」成爲世界最佳遊學地之一?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分享了博物館的包容理念和文化使命,講述了藝術是如何促進治癒、學習和變革的。通過展示多元的藝術作品,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鼓勵人們從更多視角理解世界,推動文化交流和個人反思。

詠竹坊
愈不敢說愈惹疑慮,洪恩股價續受壓

這家幼兒教育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首季收入下降 11%,較上一季度 4%的降幅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