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爲什麼人類應該從DeepSeek的「共情」機制中反向學習?

章揚清:對情緒的關懷是一種稀缺資源。AI可能成爲很多人的「數字媽媽」,在AI一次次不厭其煩的回應中,很多人可能會被重新「養育」。

利用寒假「彎道超車」,真的有必要嗎?

徐海娜:上學要有上學的樣子,寒假就要有寒假的樣子。寒假,也許正是我們學會放下焦慮,好好經營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好東西》,當代育兒理想圖

偏見的背後,除了性別文化之外,問題可能還在於我們的社會對親子關係缺乏更多的想像與實踐,對人的主體性還沒有足夠的尊重和容忍度。

教育
你可以成爲孩子的「重要他人」嗎?

徐海娜:「重要他人」幫助孩子瞭解、突破自己,提升看待生命的眼界和高度,提供更遼闊的視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充滿愛的力量。

青春期
《頭腦特工隊2》:適度焦慮是成長的需要

徐海娜:青春期是人生信念形成的重要時期,不是隻有學習和考試。當我們能夠理解青春期焦慮時,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孩子們。

不等於「快樂教育」的美國學前教育:不快樂和快樂一樣重要

楊璐:社會情感學習包括兩方面——理解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與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比起儘早地學會認字、數數,「理解關係和情感」的重要性需要更多地被提起。

「手機爭奪戰」到底反映出了什麼問題?

徐海娜:當我們不想要孩子把手機當成唯一娛樂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努力想辦法,去把閒暇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一切。

厭學,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章揚清:因爲「厭學」來諮詢室的中國孩子,遠遠多於他們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厭學絕對是孩子應對中國父母的殺手鐧,父母無計可施,纔會敲開心理諮詢室的門。

教育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怎麼辦?

徐海娜:人們喜歡和容易沉迷電子產品,已經成爲這個時代的特徵。有客觀原因,也有一個人的內在需求。我們不能總是批評指責,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於孩子們。

教育
「厭童症」是誰的問題?

海雅涵:成年人自己情緒穩定很重要。「熊孩子」行爲一發不可收拾,往往是因爲家長在孩子稍微有哭鬧的時候就過度緊張,覺得要馬上制止孩子,否則自己會覺得「丟臉」。

預防兒童自殺,須關注情緒和社交

徐海娜:人們從教育的角度來談論「社交」的時候,總喜歡說,社交能力是未來需要的一種競爭力,卻較少從精神健康的角度來認識社交的重要性。

成年後,我們爲何還帶著「好孩子綜合症」?

章揚清:「好孩子綜合症」指孩子爲了達到父母期待中的樣子而過度努力。這樣的孩子看似懂事聽話和省心,卻因爲真實的自我不被看見,在長期發展中會遭遇很多潛在的困難。

在最不服管的青春期,怎麼做不說教的父母?

徐海娜:青春期是一場明裏暗裏與父母較勁的人生「控制權」的爭奪戰,如果家長想要繼續發揮影響力,就需要轉變教育方式,認識到孩子的心理特點,放下什麼都想要掌控的心態。

學習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衛機制,但家長能做的還有更多

專訪腦科學與學習策略專家王瑤:當孩子的學習困難,撞上一個被後疫情、網路、躺平、焦慮和「碎片化」定義的時代。

2023,育兒需要一點「鬆弛感」

徐海娜:如果不想讓我們的後代繼承我們的這種緊張感,就需要在育兒生活中打造我們自己和孩子們的心理韌性。

復課了,但如果你還不想把孩子放回幼稚園

楊璐: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候,不必總想「教」孩子做什麼。「教」的過程會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探索和學習的樂趣。

心理學
耶魯情商中心的一把「尺子」,如何幫孩子調節情緒?

海雅涵:孩子突然崩潰、大哭、狀態反常,往往是遇到了未知的情緒,也可能是在其語言表達能力之外的情緒。

寵物是最好的人性滿足方案嗎?

秦軒:寵物是人和自然共同合作了無數年共同創作的某種產品,它又比任何的人造物都更不「自然」。

父親節
父親節那天我不想當全職爸爸

秦軒:爸爸們都應該體驗一下全職在家帶娃上一學期網課的感受。

隔離在家的話,不如和孩子跳支舞吧

秦軒:對於絕大多數有娃家庭來說,帶娃纔是居家隔離最大的挑戰吧。養條狗還得天天出去遛一遛,何況養個娃。

閱讀
愛看書的習慣如何才能持久

徐海娜: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去閱讀?家長和老師是否充當了合適的「引路人」?有些做法究竟是在培育閱讀習慣,還是在摧毀閱讀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