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

不等於「快樂教育」的美國學前教育:不快樂和快樂一樣重要

楊璐:社會情感學習包括兩方面——理解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與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比起儘早地學會認字、數數,「理解關係和情感」的重要性需要更多地被提起。

復課了,但如果你還不想把孩子放回幼稚園

楊璐: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候,不必總想「教」孩子做什麼。「教」的過程會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探索和學習的樂趣。

教育
爲讓孩子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德國教育在做哪些努力?(下)

張冬方:無論是在哪國,教育面對的不只是天分不同的孩子,還有孩子背後那個深淵般的不平等的社會,它無法孤軍作戰。

教育
尋找燈塔:疫情下的美國教育百態

馬寧:教育的大海里什麼是你的燈塔?什麼船最適合你的孩子?在別人的故事裏,我望見了自己,焦慮的潮汐漸漸退去。

研究:兒童傳播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想像的高

美國疾控中心一項研究表明,儘管兒童的新冠肺炎病情一般不及成年人嚴重,但兒童傳播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以前想像的要高。

教育
爲什麼《芝麻街》會成爲幼兒教育的黃金標杆?

哈福德:如今的在線影片節目能否像《芝麻街》一樣,致力於爲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提供助益,而不是追求點擊量?

教育
告別專家:數字時代我們如何育兒

邰蒂:研究發現千禧一代家長不再相信專家而更相信跟自己一樣的普通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也不再是有出息,而是有韌性和適應力。

閱讀
FT書單:2019年度最佳繪本

上榜繪本有《阿斯特里和首領的女兒》、《耐心些,深雪》、《男孩、鼴鼠、狐狸和馬》、《我們這些人:少年世界史》等。

閱讀
FT書單:2019年最佳童書

上榜圖書有《金蝴蝶》、《以正義爲名的少女》、《埃薇與動物》、《校兔的詛咒》,以及中國作家陳佳同的《白狐迪拉與月亮石》。

教育
FT書單:2018年度最佳童書和圖畫書

從《糖果》到《眼睛間諜》,FT編輯評選了今年出版的最精彩兒童書和圖畫書,不僅適合小孩子,也適合成年人的閒暇時光。

教育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榮欣:早期學英語,家長切忌太功利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考試部市場副總監榮欣介紹了雅思考試的新變化,以及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情況,還分享了她對於孩子早期學英語的見解。

教育企業的未來不分線上與線下:兩家公司的創新實踐

線上線下廣泛聯結的大潮中,不僅傳統教育機構正擁抱新科技,就連AI教育也廣泛佈局線下。爲此,FT中文網採訪了松鼠AI創辦人慄浩洋和Etonkids北京伊頓國際幼稚園總裁康雁。

教育
爲什麼我的孩子不沉迷遊戲?

李濤:當我們是孩子,我們說遊戲是我們的好朋友;當我們成了家長,我們又說遊戲是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只有家長和孩子學會正確面對和使用遊戲,我們才能擺脫遊戲的束縛,成爲遊戲的主人。

比較中美幼稚園入園差異

樓夷:中美幼稚園的區別,和兩國家庭的構成、勞動力狀況及經濟水準有關。中美幼稚園正是兩國國情的縮影。

教育
2018暑期書單推薦:童書與圖畫書

長夏已至,FT編輯選擇了6本題材各不相同但都引人入勝的童書和圖畫書,幫助孩子們培養閱讀興趣的同時又有所領悟。

教育
孩子對錢沒概念,該發愁嗎?

貝瑞特:永遠不要低估孩子們對金錢的興趣。電費賬單就可以是有趣的教材。最好在他們年輕的時候與他們分享這些東西。

六一禮物:中文書進階讀物清單

樓夷: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書單,包括每個階段我家孩子最喜歡的書、相關書籍的簡介、以及我的使用評價。

互助育兒:北漂家長的養娃實驗

張燁、李遠香:在幼兒安全事件頻發的今天,「四環遊戲小組」讓我們看到基於社區內家庭互助的幼教新模式。「北漂」家長在NGO的幫助下組織起來,和教育專家、大學生志願者們共同育兒。

教育
孩子學外語,多早算太早?

萊恩:我不知道寥寥幾句外語能否帶給女兒家鄉不會給予她的東西,也許她只喜歡那些音調和重複。就算這些課什麼也沒教會她,她的生活也比只接觸母語要豐富了一些。

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的兒童早期發展四準則

庫柏: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認爲,影響人生軌跡的最佳時間是在3歲之前,社會應該特別關愛那個年齡段的弱勢兒童。

教育
數據分析:大城市家長如何看在線幼教產品?

時琳:許多在線教育產品沒有針對幼兒發展特點並迎合幼兒和家長的需求,導致大多數中國家長並不傾心於在線早教產品,而是尋找線下的早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