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創新

AI
AI無法替代教師,但它會如何改變學生的心智?

今天教育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在技術驅動的世界中保持人性。其中就包含了人獨特的自我意識、驅動力、思維方式和情感能力。

人工智慧課程進學校的隱憂

徐海娜:日常生活中,AI的出現使得我們做事的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但人類也會利用AI做壞事。在AI課程進學校的同時,AI倫理能否得到足夠重視將成爲巨大隱憂。

教育
氣候變化教育不能缺少跨文化視角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共同的解決方案,但不同地區、不同人羣所遭受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差異尤其體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

教育
我在奧克蘭最窮區當老師,最怕學生的精神變得貧窮

在貧困和高犯罪率的劫持下,教育會呈現出另一重面貌嗎?紐西蘭教育奉行的平等、多元和寓教於樂還能否繼續?

教育
「槓精」現象是因爲學校不教「理性思考」嗎?

專訪教育心理學家琳達•埃爾德:人類社會不傾向於讓學校教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國際教育變革如何爲AI時代的職業發展鋪路?

薛莉:容錯機制高,是國際教育的特點。給了孩子容錯的機會,鼓勵學生迎接跨學科挑戰,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提高。

小學用AI,新加坡能否繼續領跑全球教育競爭?

徐海娜:目前AI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仍然在爲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服務,更加革命性的變革還沒有出現。

教育
複雜世介面前,需要培養學生處理敏感議題的能力

徐海娜:從鍛鍊學生討論敏感議題的能力開始,讓他們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正能夠做到開放式地討論任何問題.

AIGC
擁抱AI的中學課堂,遙遙領先了嗎?

吳坤玲:每個新事物出現,都需要一個它走向常態化的過程。唯一不同的也許只是,現在的青少年成長在一個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現的時代。

中國學校出海的吉利模式

肖經棟:馬來西亞成功從留學輸出國轉爲輸入國,很大程度上是跟其教育長期與留學以及國際教育密切相關。中國國際教育與之有比較多的類似之處。

專訪多鄰國:遊戲化模式能夠實現高效學習嗎?

多鄰國亞太地區市場總監向海納:讓用戶獲得不同於其他平臺的學習體驗,在遊戲化的過程中高效地學習,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讓用戶去持續選擇多鄰國。

雙學位是新聞專業的求職出路嗎?

吳坤玲:港大要求新聞大學生學習新聞學以外的第二個專業。即便沒有被學校要求,很多新聞學生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去學另一個專業的知識。

學習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衛機制,但家長能做的還有更多

專訪腦科學與學習策略專家王瑤:當孩子的學習困難,撞上一個被後疫情、網路、躺平、焦慮和「碎片化」定義的時代。

日本
民辦大學早稻田

秦軒:政黨作爲博弈工具,逐一時利害長短可以理解,教育卻是爲了長遠未來收穫。或許正基於此,學校才以標榜追求學術獨立爲最核心的目標。

中外合作大學明年仍將招錄國際學校畢業生

肖經棟:從2020-2022年中外合作大學自主招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報名申請情況火爆。

別讓孩子變成「乾電池」:如何培養可持續社會人?

劉鈺:在一個高度信奉優績的社會里,以field trip的方式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意義遠不止是智識上的成長和心靈的療愈。

教育
從奧運會共享金牌到孩子「衆商」的培養

張華:共享金牌是對今年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之後加上「更團結」的絕好詮釋。在全球化趨勢遭遇挑戰、社會矛盾突出的今天,「衆商」更應當被重視。

從小培養「通才」而非「專才」:從世界名校的改革趨勢說起

張華:從世界名校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趨勢來看,從小讓孩子接受通識教育,培養成爲通才而非專才,纔是明智之舉。

書評:呼喚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勢力大學》

傑克:作者描述了大學裏「市場化」、「管理主義」和工作不安全感都日益增強的現象,並認爲大學應轉向混合學習和在線學習模式。

教育
在這個時代如何跨文化交流?

子舒:在交流前做好了解其他文化的功課,在互動中就容易表達出你的欣賞。不必爲了融入而用力過度,那樣會失去自己,也很難產生平等的對話。

教育
這個時代爲什麼需要全球勝任力?

子舒:全球勝任力並不是一門單一的學科,而是一項滲透在各門學科中的能力和視角。而到了工作場景中,全球勝任力則是滲透在各行各業的。

教育
IP先行:海外品牌開拓中國教育市場新思路

Amanda Jia:打造耳熟能詳的IP是當下海外教育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和捷徑,在中國本土教育品牌尚未出現成熟IP的情況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教育市場的空白。

大學在線教育:被質疑與被期待的

秦子媛:大學在線教育讓學生擁有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還使課程學習變得更加靈活可調。但在一衆叫好的期待過後,網課在實踐過程中的弊端也日益凸顯。

教育
防疫下的教育觀察:多數人的落寞與少數人的狂歡

王津婧、覃伊璇:此次新冠疫情對教育行業規模與競爭格局均帶來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我們嘗試分別梳理一下。

大國創新如何教育先行:高等教育的新實踐

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認爲,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靠個人的創新,而不是組織的力量。怎樣培養能夠創新的人,當下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就是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化。

面對未來, 「核心素養」是否足夠?

徐海娜:近年源自歐美的「21世紀核心素養」等名詞風靡,成爲很多國家制定教育政策的基礎。然而如此培養的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來挑戰?

敬畏大規模評估的力量:什麼是不能測量的

袁振國、趙勇:大規模評估只能非常有限地測量部分對個人、社會成功至關重要的能力,無法衡量廣泛的有價值的教育成果以及知識、技能和個人品質的獨特組合。

大學
開創性的英國跨學科大學擬明年秋季開學

倫敦跨學科學校將取消學術科目,轉而教授「基於問題的」實踐項目。該校正接近完成向監管機構註冊的手續,爲2020年秋季開學鋪平道路。

教育
周軼君:我爲什麼拍《他鄉的童年》?

葛書潤:「我們都將生活在孩子創造的未來中,」周軼君在工作室的文章裏這麼寫。以童年窺探「大人」,從他鄉觀照故鄉,這位母親旅程的終點,亦是我們思考的起點。

教育
投資理財課要從學校抓起

奧尼爾: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認爲孩子們有必要了解股市和養老金,英國一些教師開設的理財投資課正在對這種觀點發起挑戰。

教育
如何減少在線課程的輟學率?

線上學習的成功率很低,即使那些相對較短的、教授新技能的課程,大多數人也經常半途而廢。

全息影像和機器人讓在線學習也有「現場感」

看著老師用全息影像講課讓人感覺出奇的真實——全息影像會盯著你的眼睛,用手指著你,回答你的問題。

教育
馬雲的「寄宿學校」能爲鄉村教育「變天」嗎?

周健:馬雲的「鄉村寄宿制」學校的確看到了很多問題的本質,也有社會道德與公平正義的思考。但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要面對很多不確定的陷阱。

項目式學習在中國落地需要注意的兩點

滕珺:項目式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而且不能是學校生活的全部。落實項目式學習必須精心設計和親自實踐。

「天賦」不是開端——正確認識「天賦」如何幫我們教育孩子

徐海娜:我們越來越發現,孩子學不會,很有可能真的是我們不會教。當我們把教育的目標落實到個人賦能,而不是訓練考試機器的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建築
我們爲中國中小學設計的「未來學校」

董灝:我們爲北大附中設計的「朝陽未來學校」,強調開放、「走班制」學習市集功能,以適應未來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