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教育創新

從小培養「通才」而非「專才」:從世界名校的改革趨勢說起

張華:從世界名校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趨勢來看,從小讓孩子接受通識教育,培養成爲通才而非專才,纔是明智之舉。

高考放榜後,填報志願成爲熱門話題。但很多家庭對選專業很迷茫,因爲孩子似乎沒有特別擅長的領域。這種暫時的迷茫其實並不足懼,從世界名校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改革趨勢來看,從小讓孩子接受通識教育,培養成爲通才而非專才,纔是明智之舉。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這本出版於1945年的小書,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其序言裏寫著那句著名的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Whole Man)。」

一般情況下,人們理解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用的人」,是指掌握了特定的技能,即「要有一技之長」,能創造價值,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在哈佛通識教育體系裏,首先倡導的是視野開闊, 掌握多元知識,要多讀「無用之書」,不要著急成爲一個專才。

您已閱讀7%(306字),剩餘93%(39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EduBlank 教育的留白

張華,少年商學院創辦人,三個孩子的父親。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專注於青少年通識與創新實踐教育,致力打造一所打破地域與階層鴻溝、線上線下結合的新型國際化學校。創業前爲知名財經媒體人,任職於南方週末,筆名東方愚,採訪調研近百位企業家。著有《中國富豪這十年》(與胡潤合著)、《他們比你更焦慮》《荷爾蒙經濟學》等,最新出版《世界是我們的課堂: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