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香港已經封關兩年有餘。疫情期間,外地旅遊計劃頻頻受阻,可供選擇的本地文娛活動也減少了,郊野項目便吸引了不少人,海灘挖蜆算是其中頗有野趣的新鮮玩法。每當看到一家老小圍著圈手拿著工具刨沙挖蜆的情景,我就會想起三年前在研習可持續發展教育時進行的field trip。
與遊客的目的不同,我們和學生去到曾經的「挖蜆聖地」是爲了調查其生態環境與蜆類的生存情況的。經過樣方和樣線法調查發現,蜆的數量很少,大部分蜆的體積仍未達到成熟的標準。早前也有研究通過分析遊客的挖蜆行爲,發現雖然大部分挖蜆人有高水準的環保意識及自我感知,但與其實際環境行爲並不一致 (So et al, 2021)。那麼就要和學生開動思考,尋找造成這種自我意識和行爲不一致的原因:挖蜆人是否只是爲了消磨時間而選擇這項活動,沒有考慮到盲目挖蜆給環境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再進一步細想:疫情期間到訪蜆灘的遊客突然增多,會不會惡化當地的生態環境,而不利於蜆類的生長呢?
有了這種種思考後,我們能給出什麼解決辦法呢?比如,在蜆灘挖蜆時,具有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意識的參與者其實可以把未達到建議收採尺寸的蜆留在原地,並告知身邊人,這能夠讓更多人明白要帶走這些蜆也是有「標尺」的:蜆的尺寸不達標即需留下,鼓勵人們不要帶走屬於蜆灘的資源,更不要一不小心變成了「生態破壞者」,共同維護蜆灘生態的良好循環。
您已閱讀8%(574字),剩餘92%(63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